“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設計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主題圖:這回啊,猴媽媽買回來12根香蕉,要把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子,每只猴子能得到幾根香蕉?
(意圖:這個情境,和前幾節課相似。一來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連續的問題情境學生比較喜歡。二來學生對于解決這樣的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提出問題的時候直接提出平均分,使問題更具有指向性。)
二、探索新知。
1、用小棒代表12根香蕉分一分(學生操作),操作的時候輕輕的說一說操作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操作完成后再和你的同桌輕輕的說一說你操作的過程和結果。集體交流,用圖展示分的結果,老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并板書: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再請其他學生再來說一說這句話。
2、這句話,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學生可能會提到2×6=126×2=12 12÷2=6
12÷6=2對于所列出的算式先不要評價,請學生說一說算式中每一個數表示的意思。只要合理都肯定。)如果這里是讓你回答每只猴子能得到幾根香蕉?你覺得剛剛小朋友們說到的算式中哪一個算式更準確。12÷2=6你能說說這個除法算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嗎?
(意圖:從運算的角度來看,學生能多乘法的角度去理解除法,但是意義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兩個相逆的過程,直接從口頭表述或文字表述到除法算式,省去直接動手操作的過程,部分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雖然分一分的操作學生已經有很好的體驗,這里不作為重點。但還是要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從而完善學生的語言表達,使學生的語言表述有具體操作的支撐。從這一點所引發的“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更有實踐基礎。這里有三個說一說的過程,第一次是結合操作活動自己說一說,組織語言。第二次是在操作活動完成的基礎上,和同桌進行交流,這是一種簡單的交流,雖是雙向交互,但是有很明確的指向性,這里讓學生明白同伴的想法,互相補充語言的完整性,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第三個說一說是集體多向的交流。一個人面對其他很多小朋友進行表述。這里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語言進一步提升。使交流的語言更加規范、完整。
讓學生列出算式,出于對班級學生學習特點的了解,孩子會出來比較多的算式,而且根據這句話,這些算式也是合理的,這里主要是讓學生講清楚所列算式中各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從而為理解除法算式中各個數的意思做鋪墊。實現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的溝通。)
3、認識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4、想一想
(1)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幾根?先請學生動手分一分,再和同桌說一說你分的過程和結果。(根據黑板上的話說一說)再想一想怎么列式?
(2)反饋: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5、議一議。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還可以怎么分?請你先動手分一分,然后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再集體交流,教師板書學生分的方法。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2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用除法算式表示。
(2)同桌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意圖:從相似又不同的情境中總結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在學生反復說的過程中,實現圖、平均分的語言表述、數學表達式三者之間的溝通。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