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運動會》課堂教學實錄及設計理念
(討論匯報)
生1:分成4組,每組6個人。(24÷4=6)
生2:分成6組,每組4個人。(24÷6=4)
生3:分成8組,每組3個人。(24÷8=3)
生4:分成3組,每組8個人。(24÷3=8)
生5:分成2組,每組12個人。(24÷2=12)
生6:分成12組,每組2個人。(24÷12=2)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把能想到的分組方法都說出來。)
師:最后兩種分法同學是怎樣算出來的呢?我們沒學過24÷2這樣的除法呀?
生:我是用小棒分的。
師:遇到不會的問題能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你真是個善于動腦思考問題的孩子。
師: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比較合理,請說出你的理由。
生:我認為第5種和第6種分法不太合理:第5種每個組12個人太多了,第6種每個組2個人又太少了。
生:我覺得第3種每組3個人也太少了。
師:去掉剛才同學們說的,現在還剩下第1種、第2種和第4種方法,你們覺得哪種更好?
生:我覺得這三種方法都可以。
生:我覺得第2種每組4個人最好,人數不多也不少。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第1種每組6個人最合適。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雪地鉆圈的場地示意圖,請同學們看看,這回你們有什么意見。
生:我覺得每組4個人最好,因為有4條跑道。
師:你同意嗎?
生:同意。
師:好,編組問題也順利解決了,我們班的36名同學已經練好了一套健美操,在運動會上要進行表演,其中有18名男生,18名女生,該排個什么隊形好呢?請同學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想一想吧。
(開放性問題,意在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生:展示成果,并說明理由。
師小結:同學們的設計非常富有創意,構思獨特,又能合理地安排好同學,并能將自己的理由闡述清楚、明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冬季趣味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我們利用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了我們身邊發生的問題,看來學好數學知識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平時留心觀察,看看數學知識還能幫我們做什么,今天的準備會就開到這行嗎?下課。
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在低年段,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本節課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乘法、除法、統計等方面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總體上體現以下三方面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教材中創設了“趣味運動會”這一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將所有的實踐活動都圍繞這一情境展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對教材內容做了一些改動。根據上課時間正處在冬季,為了使本節課的內容更真實,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筆者把書上的主題改成了冬季趣味運動會,把比賽中的體育項目也變成了適合在冬季進行的堆雪人、雪地鉆圈等體育項目,相應的體育用品、主題圖也都更換了。設計了“我班召開冬季趣味運動會”這一主題情境,學生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興趣更濃,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購買體育用品、報名編組、體操表演等實踐活動中應用統計、乘法、除法等有關知識,綜合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