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46~47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的條數并會畫線段。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毛線、直尺或其他可畫線段的工具、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都比賽過立定跳遠吧!幾人站在一排,一起跳,誰跳得距離遠誰贏,對吧?
2.投影演示:今天啊,森林里舉行動物運動會,烏龜、小兔和青蛙比賽立定跳遠呢!從起點開始,三個小動物同時跳一下,就出現了三條線,誰第一,誰最后?
3.揭題:這些線可大有學問了,在數學上有個專用的名字叫“線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嗎?(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認識線段::
1.帶領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線(彎曲狀)問:這根線是什么形狀的?
2.猜測: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線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呢?
觀察思考:從哪兒到哪兒是直的。
3.課件演示:一段毛線上一點到另一點從彎曲到直的變化過程。
4.明確兩手之間的這部分形狀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板書:線段)
5.組織比較:這樣拉出來的線與原來的那根線有什么不同?
6.導思:用一手捏住線的一頭能得到線段嗎?
7.指出:這兩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線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
(板書:有兩個端點)
8.跟教師一起斜拉、豎拉毛線,發現只要是直直的,都是線段。
9.說一說:通過操作研究你們發現:線段有什么特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10.認識多媒體出示線段示意圖,說明線段可以用示意圖“ ”表示。
11.指名說說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線段?
12.明確:如直尺、黑板、課本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13.兩人小組交流: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14.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想想做做”第1題)
三、畫線段:
1.啟發:我們以前研究過桌面的形狀,知道是用長方形表示的,那么我們手中的線段在紙上怎么表示呢?
追問:為什么要用尺?除了尺,還能借助什么?
3.要求學生嘗試表示。
4.師生一起探索出三種順序不同的畫法:點線點法、線點點法、點點線法。
四、鞏固練習: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線段,線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讓我們一起去“智慧宮”里去闖三關吧!每闖過一關就可以給自己加一顆“智慧星”
1.第一關──數線段。(“想想做做”第2題)
2.第二關──折線段。
3.第三關──連線段。(“想想做做”第3.4.5題)
4、小結認識:從“智慧宮”里走出來,你對線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5、激勵探索:生活中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只要大家勤動腦,勤動手,一定會有更新的發現。
6.這里有五個點,每兩點畫一條線段,你能畫出什么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