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樹和小棗樹(課標本教學設計3篇+教學實錄2篇)
六、在感悟的基礎上,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ㄔu析:角色到位,感情真摯,讀中明理,自主感悟后閱讀,主體參與后理解,進入“憤悱狀態”,勃然而發。這種狀態下的讀的設計并非形式上走過場,如同學習唱歌,先哼準音律,再體會情感,最后放聲歌唱。既能真實反映學習主體個體的理解程度,又能形成學習主體整體的和諧比較的內驅力,達到學習主體自我感悟,自覺競爭的“教是為了不教”開放學習境界。)
七、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人文精神,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操。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么?
生:我喜歡小棗樹,因為它不驕傲,小柳樹嘲笑它,它卻贊美小柳樹的優點。
生:我喜歡小棗樹,因為他它不象小柳樹那樣自以為是,他能發現別人的優點。
生:我喜歡小柳樹,因為小柳樹它知錯就該。
師:用一句寫出你想對小柳樹或小棗樹說什么。
生:我希望你們成為好朋友。
生:小柳樹不要再做井底之蛙。
生:不要只看別人的外表,要看別人的內涵。
生:不要拿自己的長處來比別人的短處。
生:知錯就該就是一個好小柳樹。
生:不要再自以為是了。
。ㄔu析:文以載道,渾然而成文與科學從來就未分離,那種分析分析再分析式的“圣經”布道者教學方式,人為地割裂了語文課本本身的“肌體”,這正是新課程標準只字未提“訓練”二字的理念和目的所在。)
反思與總評:
新課程教學設計是教師主體運用系統論和認知建構論的觀點和方法,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主體情感思維定向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組織教學資源,創設教學反饋機制,實現教學雙邊活動過程與學習結果最優化的一種教學技術。從“刺激信息”設計向交互設計轉變的過程中,有兩種典型的教學設計思想:一是系統論的教學設計思想,它把教學過程劃分為設計、實施和評價三個階段,設計只是一個階段,實施過程就是設計的體現過程,設計評價到結果時才有所反映,實際上,這種教學設計只有在教案中才能得到體現;另一種是關系論教學設計思想,它把復雜性、偶然性或不確定性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本質特征。教學過程是教學雙邊對話活動和問題情境交融過程的生成發現和創造的“源泉”,它認為教學設計不只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是貫穿與教學過程始終,并通過適時的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設計和設計變更,在教學過程結束時最終產生設計方案,并作為下次教學設計創造過程的開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教材是資源,學生也是資源,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當前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把學生當作資源去開發卻并未得到普遍的共識。比如強調語文閱讀,便滿堂讀,由詞到句,由句到段,最后由段到篇,形式上多讀、多問、多發言,實質上只是反映了教師為主的閱讀主體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完全是被動地順著教師設計好的思維猜想,學生的情感思維得不到激發和定向,甚至完全被抹殺。如果我們能象本教例那樣,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創新教學設計,完全放開學生思維又注意情感思維定向引導,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片段或不同的詞語生成理解,表達出不同的真實情感認識,產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然后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活動中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在課堂學習生活中主動自我教育,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不就成了寶貴的資源嗎?也許有人認為這樣的閱讀課不僅缺乏語言訓練,而且過分關注生活。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但我們不妨反問,文學作品的基本任務不就是反映生活,提煉生活嗎?閱讀課怎么就不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理解出發來理解閱讀課呢?何況她還是教師發現和引導閱讀主體的資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