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樹和小棗樹》說課稿
一、說教材:
《小柳樹和小棗樹》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蘊涵了深刻而豐富的生活哲理。對于這組課文的教學,要特別關注人文精神的挖掘與落實,在讓學生不離開對語言文字感悟的同時進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生動的教材顯得更加鮮活。授以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的能力,逐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這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借助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并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地使學生懂得“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說學情:
剛剛讀二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
2、讀懂課文內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教學重點:用不同語氣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
教學難點: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學會欣賞別人。
四、說教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特色,教學中,以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對比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貼近學生實際,我運用了談話法、講故事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說學法:
1、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一是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二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
2、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學會欣賞別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培養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和獨特個性。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主人公。
上課伊時,我請學生說說印象中的柳樹是長什么樣的。語文學習不是零起點。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都對柳樹有所了解,因此也能說出一些描寫柳樹的詞句。而棗樹生長在北方,學生相對比較陌生,我就出示棗樹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的棗樹怎么樣,感受棗樹從光禿禿到果實累累的生長過程。由學生對主人公的了解走進文本,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彌補了他們原有的認知空白,同時也抓住了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契機。然后,我告訴學生:小柳樹和小棗樹之間還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讀讀吧,引發了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為下面的學習打好了鋪墊。
(二)、感知全文,初探故事大概。
記得有位教學專家說:閱讀教學,要加強初讀,延時開講。此環節,我安排了兩次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讀書。第一次,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讀通每一個句子,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第二次,我請學生分小節輪讀課文,相機進行字音的糾正和強化。如:前鼻音的“忍”、后鼻音的“乘”、既是第三聲,又是前鼻音的“淺”,將初讀反饋和字音教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同時也利于更好地了解學情,并且立足具體的學情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我們的閱讀一般都要經歷一個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初讀以后,我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大意,利于培養學生一種整體把握的能力,同時這種將厚書讀薄的能力必將讓學生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