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案例評析
背景闡述:
《語文課程標準》中則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于160篇(段)。讓學生從小就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獲得終身受益的古詩文經典的基本修養。可見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輕視的內容,讓學生有效地理解古詩內容,感悟古詩意境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然而我們常常教得一絲不茍,從每個字每個詞的意思到每句詩的意思,再到進行科學準確地詮釋 甚至要求學生照搬、照抄、照背參考書對古詩的解釋,顯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如此種種發人深省。
《贈汪倫》是語文a版教科書第四冊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主要描繪了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教師如何教好古詩,學生如何學好古詩,怎樣讓這個民族“瑰寶”煥發新的光彩呢?這是從接到上課任務后一直困繞在我腦海里的問題。在我最初的設計中把著力點放在了摒棄逐字逐句串講支解,激發學生興趣、發展思維、讀書感悟和體會情感上。
課堂再現:
《贈汪倫》教學片段一:
師:詩是要讀的,哪位小朋友能用讀來告訴大家,李白和汪倫的感情的的確確很深?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把“深千尺”、“不及”讀重音。)
師:我聽出來了,你覺得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感情有點深。有沒有誰覺得他們的感情還應該深一些呢?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僅指把“深千尺”、“不及”讀重音,還把這兩個詞拉長了音來讀:深——千——尺、不——及。)
師:哦,我聽出來了,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感情原來是這樣的深呀!來,我們一起讀出來吧!看著我的手勢來讀!
生根據老師手勢(師將手從很高處一直往下伸),將“深”讀得重,音拉得長……
〈贈汪倫》教學片斷二:
師:現在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頭,剛才的一切,讓你不禁脫口而出——
生站起來,雙手背在背后朗讀詩。
師:相聚的日子總是過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離去了,這深情的踏歌,這清澈的桃花潭水,更是觸動了離別的情懷,他在心中輕輕地念道——
生深情面傷感地朗讀詩。
師:是啊,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會有別離,只要相聚的日子是快樂的,分別時又何必憂傷呢?就讓這首詩揮去那淡淡地離愁別緒吧——
生灑脫地朗讀詩。
《贈汪倫》教學片斷三:
師:李白和汪倫的感情如此深厚,但是細心讀讀這首詩的前兩句似乎有點問題啊。你們讀讀看是不是有問題。
生讀。一會兒功夫有幾個舉起了手,而且臉上洋溢著發現的喜悅,急于要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
師: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生: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感情那么深,汪倫怎么到李白上船都要走了才來送呢?
師:你真會讀書,一下子就讀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老師要向你學習。據說李白這次來桃花潭游玩是汪倫請來的。李白在汪倫家住了好幾天,汪倫每天以美酒款待,還送錢財給李白花。可見汪倫對李白也是一往情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汪倫這么遲才來送行呢?書上沒寫,資料也查不到。下面,就請小朋友們大膽地猜一猜,可能有哪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