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案例評析
三、猜測,讓古詩教學“有味”
古詩理解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猜測法。教學片斷三中,對“為什么來遲”這個問題的提出及其答案的猜想,既是孩子們自主發現,又是創造性的釋放,又是對他們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練,還是深入感受汪倫和李白朋友情深的過程,更重要地是讓孩子們覺得特別“有味”。
四、多媒體,讓古詩教學“有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感興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語文知識則不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單調刺激的注意穩定性很難維持長時間,要較長時間地維持注意的穩定性,必須是注意對象有變化,因此,須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
在教學片斷四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桃花潭的畫面,通過圖文聲像,動靜快慢構造出直觀性、情感性為一體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學生帶入桃花潭中,和李白一起蕩船于其中。最后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把書面語言還原成學生大腦中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景。因為《贈汪倫》這首古詩,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桃花潭水的深,但是學生沒有親眼見過桃花潭,沒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維跨度和理解難度,由于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
在古詩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形象的實物聯系起來,將詩中的“意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情景。使文章直觀、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夠引人入勝。那么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教學將會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
培根曾說:“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都是千古名篇、經典中的經典。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誦讀、表演、猜測、多媒體”等手段,讓教學變得“有情、有趣、有味、有景”,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