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實錄
師:(播放前兩句詩的情節動畫)假如你是李白,在一‘憂’一‘喜’之下,會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這一段時間以來汪倫對我的種種好處,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倫是個多么淳樸善良、熱情友好的人啊!……
師:愿意以什么方式來表現詩人的感受?(生自發品讀,書聲朗朗。)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師:作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脫口而出──
生齊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生:我認為這首詩后兩句該這樣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及”應該讀重音,才能表示汪倫對“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復試讀)
師:千尺是多深?(學生剛在數學中學過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3米……。
一生接過話頭:我們上次量過了,我們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當于84層教室那么高的樓房。
師: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嗎?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沒有那么深,這是‘夸張’的寫法。
師:真聰明!那為什么說‘千尺桃花水’不及‘汪倫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說: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這桃花潭水的深,再說明比不上汪倫的情意深,以此表現情意的深厚。看看圖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體會他們依依惜別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應讀重音。(師肯定其說法,師生練讀。)
生:老師,我發現一個問題:第一行詩寫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詩卻變成了“我”,這是為什么呢?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的孩子!這個問題該怎么解答,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生:“李白”是別人對他的稱呼,這里是采用三人稱手法來自稱。
生:我認為后兩句詩用“我”便于直接抒發感情,更顯出感情的真摯。
師:大家分析的很正確,詩的前兩句是敘事,后兩句是抒情,敘事時李白將自己冷靜地置于三人稱,而汪倫的突然出現和特殊的送別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強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轉換成“我”是感動之余情到深處的結果。
生:所以我認為“桃花/潭水/深千尺”語調該稍高,“不及/汪倫/送我情”該略降,才能體現出李白和汪倫之間情誼的深厚,同時給人語意完整的感覺。(范讀)
師:大家都知道怎么讀這首詩了,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地朗讀吧?
(師播放錄音帶《送別》,抽生朗讀、背誦全詩。)
(設計思路:子曰:“不悱不啟”,教師應做好學生求知路上的引導者,適時啟發、適勢啟發,方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結尾孩子的頓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