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說課稿
2,熟讀成誦法.
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因此古詩教學讀是基礎,悟是關鍵,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教學就是讀悟教學,就是知識的理解,情感的共鳴,審美的感悟.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初讀,讀準字音,再讀抓住"將欲行忽不及" 的理解,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感動在一片濃濃的情誼之中,縱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倫送我情呀.
誦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事實上誦讀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則,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吸收語言,轉化語言.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充分領悟其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在這課里,我讓學生反復含詠,回環復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出示詩句),接著讓學生三讀詩句:
你就是李白,聽著這歌聲,看著這踏歌.你會脫口而出地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聽著這歌聲,看著這踏歌.你會不由自主地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聽著這歌聲,看著這踏歌.你會滿懷深情地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讓學生多讀,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 "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聯系擴充法.
教材定位從題材走向素材."課本無非是個例子",是教學的例子,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是教學的起點,但絕非教學的終點.教學也不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們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程標準推薦篇目,精讀一首,帶讀幾篇,豐富其文化底蘊.老師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 出示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通過朗讀,很快弄清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通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其實心底流淌著的都是同一份永恒,珍貴的真情.我還讓學生把課前搜集,吟誦的有關送別的詩,進行交流,更是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搜集,整理,篩選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形成了一個知識組塊.
這樣就能跳出教材用教材,不死啃教材,注重了教材自身資源的開發和生成,將教材從題材走向素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把與教材相關的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語文資源引入了課堂,讓生活走進語文,讓語文走向生活,并關注學生對教材的多元反應,體現開放,注重生成,關注文化.
五,說學習方法
1,再現形象法.
好詩一般都有鮮明生動的形象.經常在頭腦中再現詩的意境和畫面,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例如:在這節課我首先是讓學生學習古代的相送禮儀"踏歌",把學生的意境帶到比較遠的時空,從而拉近了古今的距離,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有是讓學生通過師生扮演角色進入李白和汪倫相送的畫面中,既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又能使學生頭腦中浮現了相送的場面,同時也挖掘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動,為誦讀作了很好的鋪墊.還通過插圖的再現,古樂的播放為學生提供可視,可聽的畫面,音樂,縮短時空距離,渲染氣氛,穿越時空,溝通情感,讓學生逐步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