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導入:出示柳樹、白鵝圖片,看到圖片你能背誦出我們學習的哪首古詩?
幾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古代的詩人就是用這種方式為我們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剛才那首詠柳的作者是誰呀?
賀知章老爺爺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家鄉去外地上學了,雖然有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終做了大官。在他83歲的時候,終于回到了他離開了50多年的家鄉,寫下了《回鄉偶書》這首詩。
一、齊讀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嗎?(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寫下來)現在咱們來看看詩人回到家鄉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同學們想想讀古詩應該怎么讀?出示成語"抑揚頓挫"解釋詞義.
用這樣的方法讀,那么遇到讀不懂的怎么辦呢?
好了,有了這些好辦法,那咱們就一起學習吧,比比誰的收獲多。
老師剛才也和同學們用了一樣的方法學習,現在我先匯報一下。同學們可以匯報你的朗讀成果也可以是你讀懂的內容。
二.剛才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為了獎勵大家,教給同學們一個新字“客”。古詩中也有一個帶有“客”字的句子,誰能讀一讀。書寫“何”字,解釋字義。
那么“客”指的是誰呀?他真的是“客”嗎?從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來他不是客人,也不是來,而是回到家鄉呀。
三、賀知章老爺爺幾十年沒有回到家鄉了,當他回來的時候,老朋友沒有了,親人也去世了,許多事情發生了變化,難怪家鄉的小孩子都拿他當客人,笑著問他從哪里來?那咱們同學看看這幅圖,想像一下,當時幾個小朋友會圍著詩人說些什么呢?
四.一首詩就像一首好聽的歌,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之后,那么這首詩究竟是一首快樂的詩還是一首憂傷的詩呢?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背一背。
五、同學們讀出了詩的韻味,看來是體會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你還知道哪首詩是寫思念家鄉的。
六、“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現在同學們可能還體會不到離開家鄉的心情,等你長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鄉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會更深了,現在就讓我們帶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再讀一遍。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傳統語文教學,我們所看到的課堂往往是:教師唾沫橫飛的講,學生興味索然的聽;教師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絕點燃的心靈,教師的真誠疑惑如何試亮蒙塵的眼睛?
偶遇一位年輕的母親,扶著自己的兒子學走路。剛學走路的孩子,他沒有掌握走路的方法,這對于他來說,是人生全新的課程,他需要母親的幫助,那位年輕的媽媽就幫助自己的兒子學走,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掙脫母親的雙手,自己要試一試。探索是難的,但巧的是,孩子居然知道扶著墻走,孩子可能感覺自己本事更大了,干脆試著離開墻的幫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親蹲在身后叫他:“我的寶寶,你真棒!”孩子回過頭來,如水清澈的雙眸里盡是成功的喜悅,孩子轉身朝母親走過來,母親給他鼓掌,可能孩子太激動了,他跌倒了,可是他沒有一點遲疑和哭泣,爬起來接著朝母親走去。我感嘆于聰明母親堅信他的兒子能行,所以選擇放手;,我感動于孩子主動,獨立,執著,自信的學走,所以,放手,也是一種精彩!
在執教《回鄉偶書》這篇古詩時,我也大膽“放手”了一回。這篇古詩內容相對簡單,掃除生字障礙之后,學生們參照注釋,差不多已經弄懂了這首古詩。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古詩的意味,我要求學生們四人一組,匯報詩的意思,然后把這首詩表演出來。接下來的情況,真是讓我有些意外:小組成員中間,明顯的出現了一個個 “編劇”、“導演”、“演員”、“道劇”。第一組粉墨登場了,這個身兼“編劇”、“導演”二職的小組長,帶領著他的組員走到教室中間,這時有一個“蒼老” 得稚嫩的聲音開始說話:“我,賀知章,三十多歲離開故鄉……”呵,還有背景旁白。只見這個“賀知章”駝著背,拄著小木棍,我心里微笑著,感嘆著,這時, “賀知章”走近兩個的小女孩,小女孩問:“老爺爺,你從哪里來?” “賀知章”說:“我從京城回來。”兒童問:“你是哪里人?” “賀知章”答:“我是這里人。我很小就離開家了。現在回來了。”兒童說:“那我帶你去你家。”……“賀知章”笑而無語,那笑聲里有很滄桑的味道,我真是詫異,隨后“賀知章”呤起了這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中間還不忘干咳幾聲,彎著腰退了場,那邊兩孩童嬉戲依舊,笑聲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