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案例分析
案例題旨: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里的第三篇課文,編者根據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改寫。課文的課題是薩沙帶著自信、堅強和自豪的一句話,也是作者鼓勵每一個孩子挺起腰板自豪的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即是文眼,又是整篇課文的落腳點:我不是最弱小的,因為我可以保護比自己弱小的,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物。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如何實現預習與課堂的有效對接?
2、朗讀欣賞中如何進行遷移發散思維的訓練?
3、改進限時作業的一點嘗試。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品味充滿愛的詩文時聯系實際想一想怎樣獻出愛心,要求引導學生不僅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時,還要留心在生活中積累語言。結合本課我把學習目標則定為:1、會認個生字,會寫12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好、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3、有不甘為弱者、應該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低年級教學以識字為主,特別強調了要求學生能夠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識字。這里的語言環境包括還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文章,目的是便于他們盡早進入漢字閱讀的階段,從而培養閱讀能力。據此,本案例設計以識字為出發點,感情朗讀貫穿全文,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思維能力。
案例實錄:
本課遵照“三環節”教學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提綱:
1、按常規預習要求預習課文。
2、讀記下列詞語。雷聲大作 傾盆大雨 隨風舞動 芬芳撲鼻
3、用你喜歡的識字方法記住下面的字。
弱 末 薩 托 鈴 簇 隨 芬 芳 聊 傾 遞 嬌 掀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課文寫了薩沙一家在森林中玩的時候,遇到了暴雨,媽媽把雨衣遞給了( ),( )把雨衣遞給了( ),( )卻把雨衣遮住了( ),讓我們感受到( )是個有愛心的孩子。
點評:通過填空這種常見的形式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大意,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為課堂熟悉課文進行了鋪墊。
5、細讀課文1、2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描寫森林景色和野薔薇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6 、讀一讀第3——8自然段,想一想,媽媽為什么說薩沙——“你能保護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從文中劃出有關語句。
點評:這兩項內容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感受文中優美的景色,和引領他們對好詞佳句的積累增強語言感受力。
片段一
談話導入后板題,看到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引領學生質疑,前面有了預習的過程接下來就可以通過成果展示的方式檢查預習了。
1、指生讀生字展示識字成果。
2、出示生詞認讀,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進行。
薩沙 托利亞 鈴蘭花 野薔薇 簇擁 隨風舞動 芬芳撲鼻 聊天 傾盆大雨 遞給 垂著頭 顯得 嬌嫩 掀起 雷聲大作 傾盆大雨 隨風舞動 芬芳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