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案
學習第2小節: 1、過渡:一家人來到森林里,森林里怎樣?一家人在做著什么? 2、提出讀書要求:自由輕讀第二節,用“——”劃出描寫森林美好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 3、森林的景色很美好,薩沙的一家在做什么呢? 4、讀到這里,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5、老師給同學們配上音樂,你們想讀嗎? 6、可是,是什么破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面?文中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7、前文有暗示天氣會下雨的詞語嗎?介紹“前后呼應”。 8.讀薩沙一家讓雨衣的句子,有收獲嗎? 9. 板書:爸爸——媽媽——薩沙 學習第3—8小節 1、薩沙說了幾句話?體會一下他當時會用怎樣的語氣說呢? 2、媽媽回答了幾次?她的言下之意你讀出來了嗎? 3.指導讀書。 4、過渡:薩沙有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他是么做的?畫出寫得好的地方。 (相機指導) 5. 讀書指導 3-8小節一共有三處對話 ,我們怎樣才能讀好這幾處對話呢?先自由練讀,再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生進行讀書評價。 6、分角色朗讀課文3—8節 1、再讀題目。 2、總結全文宗旨,引導學生聯系課文中薩沙的做法,將媽媽的話拓展為“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動物。 3、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體會。 其實薩沙和你們一樣,只是一個小學生,可他卻不甘心做弱小者,對薔薇伸出過援助之手。在現實生活中,你也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事物嗎? 教師適時點評。 學生讀課題,并說出自己的體會。 指名讀課文,思考,畫出相關詞語。 學生齊讀第一節。 學生思考,劃線,朗讀。 指名讀 學生思考,舉手回答。 齊讀。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讀3-8小節。思考并回答3次分別是怎樣的語氣。 學生讀書、劃線,感受“掀”、“蓋”等動作的微妙。 學生分讀媽媽和薩沙的話,體會媽媽的良苦用心。 。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引導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對學生以后的讀書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細心讀書,自讀自悟,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帶著問題讀書,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效率。讀寫并用,不動筆墨不讀書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積累詞語,豐富了學生的詞匯儲存。 插上想象的翅膀。讓思緒自由飛翔。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文本理解,更能體會文章的主旨。 多種形式讀書,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 有效的延伸可以讓學生除了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外,更能夠將語文向生活更深處拓展。 附板書設計: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 爸爸——媽媽——薩沙 保護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