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第2節:
1.用一個詞來說明恐龍滅絕的原因。(理解并板書“嚴寒”)
2.仔細聽老師讀(故意漏讀“突然”、“慢慢地”)
3.去掉兩個詞再讀一讀,想想意思有什么不一樣?(體會用詞準確)
設計說明:
用詞準確是科普文章的一大特點。教師故意漏讀,引領學生通過朗讀、比較、品悟。發現“突然”、“慢慢地”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增強語言的感受力。
二、凸顯規律,進行字詞教學
1.(“死亡、枯萎、龐大、躲避、塵埃”)誰愿領著大家讀一讀?
2.請仔細讀讀、想想每個詞前后兩個字的意思有什么特點?(同義字構詞法) ‘
3.哪幾小節是寫恐龍滅絕原因的?請讀一讀。(隨機教學“孵出、哺乳動物”)
設計說明: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要讓字詞教學省時又高效。深究課文后發現“死亡、枯萎、塵埃、龐大、躲避”都是由同義字構成的。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不難找出規律。他們通過努力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加深了理解,強化了記憶。認識了一種構詞規律,事半功倍。“哺乳動物,孵出”則在檢查朗讀時,啟發學生聯系生活與字形,理解詞義。
我是這樣上科普文的——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是新課標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這是科普說明文,課文介紹了恐龍在地球上生活的悠久歷史,科學家猜測恐龍滅絕的五種說法,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滅絕之謎的疑問。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1、會認7個生字和7個帶有生字的詞語,會寫詞語“嚴寒”。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借助關鍵語句體會科普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3、對恐龍滅絕之謎產生興趣,并有繼續探究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能借助關鍵語句體會科普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由于科普說明文課文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被我們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杠杠;由于敘述簡潔沒有多少感染力,又會被我們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那到底該教些什么,怎樣教,才能使本文的教學更具有語文味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始終堅信著這么三句話:只要我多關注一些語言,學生就能多夯實一點基礎;只要我多關注一些細節,學生就能多收獲一點成功;只要我多關注一些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多提高一點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體現科普文教學的語文味。
一、注重教學趣味,激發學習熱情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學生有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整堂課我始終力求“趣”字當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收集資料,激發探究心理。“恐龍”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著學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龍卻是生活中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說,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范例。課前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豐富學生對恐龍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