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畫》說課稿
教材簡析:今天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流動的畫》一課。
本課是以“祖國”為主題的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首小詩,通過一個孩子和媽媽外出旅行,坐在車窗邊和與媽媽的對話,表達了孩子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覺保護祖國的自然環境的情感。這首小詩既充滿了款款的深情,又充滿了濃濃的情趣,更充滿了燦爛的美的一首兒歌。這首小詩文質兼美,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適合學生的口味。
教學目標:
在教學這課時,我根據新課程的標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識字12個;
2、學生通過個性化學習,理解兒歌內容,想像出祖國山河的美麗,明白要以實際行動愛護她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何憑借教材落實這一點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 激qing導入;
二、 初讀感知;
三、 自主識字;
四、 總結延伸。
在這個過程中,我采用個性化教學,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體驗、感悟、思考,使學生獲取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啟迪了思想。
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根據漢字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漢字是音、形、意的統一體,從造字角度說,漢字的形聲字又特別多,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發現漢字特點,主動探究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學會自主識字,有效地提高了識字能力。我的具體做法是:
1 、字理識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出發,通過學生自學識字的實踐,讓學生領悟了漢字形聲、象形等特點,并利用這些特點來識記字形。我首先讓學生回顧原來學過的識字方法,在小組里合作學習,自主識字。然后出示課件,將漢字歸類,使學生很容易地發現這些字的特點,并說出識字方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又培養了其識字能力,從而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2、自主識字。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掌握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去記生字,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識字狀態,積極地去思考。在小組合作學習、自主識字后,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喜歡說哪個就說哪一個字,體現了他們在識字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
3、突出重點。在對待本課兩個較難記憶的字“梭、橘”的教學上,我在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的基礎上,老師利用課件展示“梭”字筆畫的變化,給“橘”字的右上方數筆畫的方法,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掌握難字。
二、閱讀過程注重實踐、感悟、積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協調發展。
《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增強形象感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增強學生的形象感受,不進行分析講解。而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直接感知課文中具體、生動的形象,進入課文描繪的情景。開課激趣導入,通過傾聽火車開動的聲音,引入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感知課文內容時,課件出示圖畫展開了想象,借助音樂渲染,使學生看著車窗外一幅幅的美景依次閃過,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祖國的山河美進而感受到祖國的可愛。不用講解分析,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審美感受,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