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走路的樹》教學前后
《23 會走路的樹》教案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話時的不同語氣,體會角色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準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感受角色的思想感情,體會人與人之間的友好。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知識回顧,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23 會走路的樹》,解決了本課的生字和詞語,并朗讀了課文。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會走路的樹是誰啊?(馴鹿)
2.課文寫了馴鹿和誰之間的故事?(小鳥)
3.課文寫了幾年的故事?如果我把第一年的故事劃為第一大段,第二年的故事劃為第二大段,那么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到第幾自然段?第二段是哪幾個自然段?(這一設計超標了,但可以保留)
二、指名領讀課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你讀懂了什么?(多讓學生說,讓多個學生說,引導學生越說越好)
2.引導理解小鳥初見馴鹿的感覺:好奇(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好奇”,先把學生帶進文本,讓學生理解小鳥為什么會感到好奇?因為小鳥棲息的樹是不會走動的,它突然看到一棵會走路的樹,當然就很好奇,所以,就想到小樹身上坐一坐,走一走)
3.指導學生讀出小鳥的“好奇”。(小鳥的那句話,更多的是請求,而不是好奇,應讀出請求的語氣。)
4.小鳥要到會走路的樹上坐一坐,“小樹”答應了嗎?它是怎么說的?指導讀好小樹的話,讀出小樹的和善和友愛。(精神是悟出來的,老師理解的感情不一定學生能體會到,這里學生可能就讀出小樹的爽快,也是可以的。)
5.小鳥和小樹又發生了什么故事?(通過理解語言文字來感受情感,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故事,理解了再談精神層面的東西,學生讀懂了,自然就感受到小鳥和小樹之間深厚的情誼了。)
6.利用文章的空白,進行語言的拓展訓練:小樹帶著小鳥去了哪些地方,見到了哪些有趣的東西?(有訓練就要訓練到位了,不能只讓一兩個學生來說,讓多個學生來說,而且學生說話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接學生的話,訓練的目標是什么,就是訓練學生由不會說到會說,由說不好到說好。耐心地聽學生說,找出學生說話中語言表達不對的地方加以糾正,這才是真正的訓練,不能只是走教案,)
7.小樹和小鳥相處的怎么樣?(感受“天天”等詞)(在學生初步體會到小鳥和小樹之間的情誼后,可采用追問的形式,“你還從哪兒體會到它們之間的友誼”?)
8.你從他們的交往,你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小鳥和小樹之間的友愛)(如果帶領學生把文章理解了,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水到渠成了。)
9.有感情地再次朗讀課文,體會小鳥和小樹之間的情誼。
10.可是小鳥長大了,它要飛往南方,它要向小樹告別了,它們告別時會說些什么呢?(訓練學生說話,還是想引導學生感受小鳥和小樹之間的情誼)
11.“小鳥飛往南方”后面是什么符號?(省略號,引導學生知道省略了什么,省略了小鳥飛往南方的過程,它飛過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風景,到了哪里,那里是怎樣的風景。)(這里的訓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讓學生先說小鳥飛過的地方,再說它停歇的那個地方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