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跑了》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5、學生默讀課文。
6、交流。
7、你從哪兒看出“黑板”是馬車車廂的后壁呢?引出課文最后一句“這時他才發現,那不是一塊黑板,而是一輛馬車車廂的后壁。”引導讀好這句話,引導:或者說,那不是黑板跑了,而是馬車車廂的后壁跑了!
8、他是誰呀?安培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簡單介紹安培。他為什么不能分清黑板呢?我們下節課再具體學習課文。
1、我們來看一下這一課要求我們寫好的生字十個字,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每個字讀兩遍。
2、示范書寫:考、衣、備、粉講清這些字的結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撇和捺怎樣展示,使字寫得縮放有致。
3、學生練習書寫。
評朱紅亞老師的《“黑板”跑了》
今天聽了朱紅亞老師執教的《“黑板跑了”》一課。我們看到了朱老師的迅速成長,她有條不紊的教學風格、自然流暢的教學設計以及那親切自然的教學態度都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朱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上有過煩惱,有過困惑,但通過她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都有了比較大的進步。特別是今天她班的學生個個專心致志、認認真真地讀,聚精會神地聽,雖然由于緊張,原先那些古靈精怪的學生都沒有很好的表現,但這么可喜的進步令我們十分欣喜。作為一名新教師,朱老師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也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星期五下午一通知她這星期的校本教研活動,她就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備課,星期一和大家研討她的設計,并認真地進行了修改,星期二在別的班級試上了一次,根據出現的一些問題又進行了修改,晚上她自己還反反復復地演練。這樣務實的態度我們由衷地佩服。今天聽了這堂課,我就談談純屬于我個人的一點感受。
一、
循序漸進式的閱讀要求,有梯度地引領學生讀好課文、理解詞語。朱老師在解讀課題、質疑課題以后,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出示了第一遍讀課文的要求:(1)自己大聲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讀準確;(2)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理解生字詞以后,她讓學生再讀課文,這一次的要求比第一遍時要高一些,要求學生能把課文讀流利;第三遍讀課文的要求是默讀,并講清默讀的要求,要求學生不發聲地邊讀邊想,“黑板為什么會跑了?”“黑板上為什么加引號?”這樣有梯度地引導學生讀課文,層次比較清楚,學生也能在老師有意識的安排和引導下順利地讀通課文、讀順課文。而且還能使學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在每一階段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種層次性的教訓學不僅體現在課文的朗讀指導上,在詞語的教學中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朱老師出示四組精心設計的詞語,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把生字以及詞語的音讀正確,然后去掉拼音,用開火車的形式抽讀詞語,以達到鞏固的目的,最后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去理解詞語,從而達到讀好詞語的目的。二、
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1、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一點主要表現在課開始,朱老師引導學生讀了課題后提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乃是一種自主精神,一種懷疑心態,一種探索意識。圍繞課題發現問題,大膽質疑,能很好地喚起形式很的情趣和好奇心,產生讀書探究的欲望,促進主體的發展。而且我們也真切地看到,學生帶著疑問兩次走進課文,用大聲讀和默讀的方式尋找答案,非常準確地解決了“黑板為什么跑了?”從而也了解也課題上引號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