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跑了》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2、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葉圣陶曾說過: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朱老師在本課生字詞的理解上就是給了孩子一片自主理解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并用自己的朗讀把詞語的意思表現出來。這一理念是好的,這一設計也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老師引導得不夠清晰,學生對老師的要求一點都不明確,你究竟要讓他們干什么?究竟要他們去表現什么?所以學生就沒有了思維的指向,不知道是談對詞語的理解,還是讀詞語。我也有點不明白。因此在課堂上的問題切入口要小,指向性要明確,你在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干什么?他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答案?你都要在心中有數,而且你還要能針對不同的答案(或者是學生中出現的不同情況)作好臨時的變動。總之是要以萬變應萬變。三、
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素質為課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我一直非常羨慕朱老師那悅耳的聲音和那一手清秀的字。今天在她的課堂上,她的魅力再次折服了我,聽到她悅耳清新、字正腔圓的聲音,看到她娟秀的字,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她良好的語文功底。而且在整堂課上,還有一個細節也充分地展示了課堂的應變能力。當學生說不出“聚精會神”的意思時,她能從課堂上、從學生中間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去理解這一詞語。“看,現在我們大部分同學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講。”“還有李嘉惠也在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然后引導學生想想還有什么也在“聚精會神地”想或做什么事。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說的依據,有了思維的依托,所以課堂上立刻熱鬧了起來,學生打開了話匣子。但這里有點遺憾的是,朱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具體,站起來說的小朋友都是半句話(在看書的時候,在……)。我們在第一范文上要能緊緊地抓住這種訓練學生說話的時機,在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鍛煉說話能力。四、
一點建議。 1、在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后,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是呈現出從讀得不好到讀得好這一過程就更好了。
2、在指導長句的朗讀時,我認為把停頓的符號畫在停頓處,然后指導學生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3、二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師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生字的字形。所以我覺得最后兩個字的叫可以先讓
評論者: 蔣珍銀 評論時間:2006-4-26 21:00:52
今天聽了朱紅亞老師執教的《“黑板”跑了》一文的第一課時,感覺到這位自身素質較好的、勤奮樸實的年輕老師正在逐漸地成長,她的進步是可喜的,令人鼓舞的,西小后繼有人!朱紅亞老師執教的《“黑板”跑了》一課,有以下幾點做到非常好:
一、就題設疑,引起閱讀期待
第一課時學生剛剛接觸新的課文,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否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從而認真學習、真心學習,至關重要。朱老師深諳此理,在揭示課題后,就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設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黑板”跑了》一文的課題具有強烈的懸念感,因此學生馬上就問到了點子上“黑板沒有腳怎么會跑呢?”,繼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又問出了“黑板兩個字為什么要加雙引號?”此時學生迫切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于是老師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想要知道答案只要讀文。這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你就是不讓他去讀書,他也會偷偷去閱讀、去從文中尋找答案。至此,老師很輕松地拉開了第一課時學習的序幕,領著學生走進了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