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重點:讀好關鍵句,體會母親對孟郊的關懷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談談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詞語。
縫補 濕潤 撫摸 注視 慈愛
光輝 沐浴 報答 恩情 銘記
2.看著這些詞語,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
(設計意圖:讀讀詞語的設計,既是對學生字詞掌握情況的檢測,又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回顧,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以語文的方式開始語文的教學,直接明了。)
二、 品讀課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縫衣圖
1.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畫下讓你最感動的句子,再好好讀一讀。
2.學生交流,相機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⑴指名讀,說說從“還”、“一針針一線線”你體會到了什么?
⑵教師介紹:在孟郊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風俗,每當家中有人要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總要為他縫補衣裳。據說,針腳越細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點回來。
⑶引讀:所以,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就——
盡管夜深了,母親還在——
看,母親縫的針腳多細多密啊!因為她想——
母親每縫一針就會念叨一句——
⑷指導朗讀。多么動人的場景啊,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為了兒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縫補的衣服,——
為了兒子能早點回來,——
昏黃的油燈下,母親雙眼熬紅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親還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鮮血,母親顧不上疼痛,——
母親把對兒子的關心與不舍全縫在了這一針針一線線里,齊讀——
3.這就是母愛,這就是母親對孟郊的恩情啊!讓我們一齊讀讀第一自然段,讀出母親這份深深的愛。
(設計意圖:“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話,也是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最好解釋。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復多次地朗讀,更能讓學生親切地體會到母親對孟郊的一片關心之情。)
(二)清晨送別圖
1.過渡:兒行千里母擔憂。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發了,年邁的母親拉著兒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誰來讀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一自然段講的是什么?
2.指名朗讀。
3.學生交流,出示課文插圖二:
⑴指導觀察說話:這就是母子分別的情景,看,母親緊緊拉著孟郊的手,深情地望著兒子,不舍與擔憂全寫在了她的臉上。同學們想想,此時母親會說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①指名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②指導朗讀。誰還想讀讀這句話?母親望著兒子說,——
母親眼含淚水說,——
母親用顫抖的聲音說,——
4.引讀:孟郊聽了——。他看到——,眼睛——。
孟郊眼睛濕潤了,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