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評課
我們都知道,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限,在這節(jié)課里,陳老師充分利用了課堂的有效時間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來感知文本,如看圖復述課文,比較句子的不同等,其根本目的都是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要求。這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這遠比那些一味的、無用講解要有效得多。
二、恰當?shù)剡\用媒體,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在陳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看到了媒體的有效,恰如其分的使用,達到了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知識,發(fā)展學生語言的作用。
例如課始,陳老師在屏幕上展現(xiàn)了一幅幅潔白無瑕的丹頂鶴畫面,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一個個走近了丹頂鶴,全神貫注地欣賞起來。學生從直觀的圖片中一下子感受到丹頂鶴的美麗無與倫比,贊嘆、驚喜,不言而喻。然后讓學生給丹頂鶴涂上顏色,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教學首先要立足文本,但有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體會其中的情或理,又需要進行適度拓展,并讓拓展的內(nèi)容與文本“交相輝映”,使學生對丹頂鶴形成立體化或多角度的認識與感受。
在教學丹頂鶴姿態(tài)美的一段時,教師引導學生說:丹頂鶴除了在地上引吭高歌,在天上展翅飛翔,還會干什么?你能連起來說一說嗎?并讓學生用“丹頂鶴不論-------還是--------,都顯得那么高雅。”練習說話。學習第四小節(jié)時,教師出示了一組丹頂鶴各種姿態(tài)的圖片,讓學生用“有的……有的……”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畫面。這樣做,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說得欲望,學生有感而發(fā),課文的語言在此時得到深刻內(nèi)化。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三、在學文過程中,陳老師不露痕跡地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在第四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隨機介紹:“丹頂鶴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國的黃海之濱。丹頂鶴這種美麗的動物,世界上僅存一千二百多只了,我國兩個自然保護區(qū)約有八百多只,是世界上的一種珍稀禽類,也是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聽了老師的介紹,學生對野生動物的珍惜之情一切盡在不言中。
四、陳老師的教師素養(yǎng)高。
實踐證明,有什么樣的教師素養(yǎng),就有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效果,陳老師的教師素養(yǎng)高是實施好課堂教學的關鍵。
1.教態(tài)自然親切,語言準確、生動、具有感染力,能夠照顧全體學生。教師能夠較好地駕馭課堂,應變能力強。如當學生在課堂上問作者是誰時,教師能自然地引導學生課后去了解,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智慧。
2.板書工整、簡潔、藝術,概括性、條理性比較強;課件制作精美,板書、多媒體的運用和實驗演示熟練準確。
3.體現(xiàn)因材施教,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學生個性張揚的情況。
4. 有效評價。陳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夠給予適時、適度的評價,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diào)整評價藝術;能夠對所有學生表現(xiàn)給予尊重、悅納、理解、支持,能夠激勵沒有求知欲的“后進生”喜歡老師,喜歡這一學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