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課前你搜集了哪些有關周恩來的資料?
生:我查到了一個小故事,寫了周恩來小時侯每天堅持練毛筆字。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邊回來時,已經是夜里十二點了,可是他不聽大人的勸告,仍然堅持把毛筆字練完才睡覺。我覺得周恩來有當天的事情堅持當天做完的好習慣。
生:我在爸爸的幫助下查了一些資料,了解到1910年是處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許多國家都來侵略我們,霸占我們的國土,還讓我們賠款,國內局勢也非常混亂,人們的生活非常困苦。(用實物投影突出學生介紹的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師:面對倍受外強凌辱、貧窮落后的祖國,作為中國人,你有什么樣的想法?
生:當時我們國家太落后了,所以別的國家才會來欺負我們,如果祖國強大了,別的國家就不會來欺負我們了。
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好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富強起來。
師:周恩來和我們有同樣的感受,所以,他從小就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師: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生:為了中華的強大而讀書。
[通過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周恩來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激起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作好了鋪墊。同時加強了課堂與課外的聯系,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朗讀中遇到的困難,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借助拼音、字典、請教等多種方法認識生字、讀書,然后在小組內讀課文,交流讀書的體會或不懂的問題。)
師:哪一小組的同學想把課文讀給大家聽。(學生讀課文,并對讀書情況進行評價。)
[讓“按異質情況”分組的學生讀課文,便于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說說你們的讀書體會和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交流讀書情況,提出問題,對于有價值的問題作好記錄。)
[教育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課文寫了1910年周恩來才13歲,一天,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來讀書,有的說為了家父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耀門楣而讀書,周恩來說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魏校長和同學們都夸贊他。
生:我們通過讀書理解了“環顧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若有所思”是好像正在思考的意思。
生:我們小組對“光耀門楣”這個詞語不太了解。
生:“光耀門楣”和“光宗耀祖”一個意思,就是為家族爭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讀課外書了解到的。
師:多讀課外書能豐富我們的視野,以后我們都要多看課外書呀!你們讀書的收獲真多,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
生:周恩來略加思索后為什么鄭重地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生:我們小組的問題是:聽了周恩來的話,老校長為什么渾身一振?
[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在小組內訂正生字的讀音,交流讀書的體會和存在的問題,激發起學生思維積極參與,解決了相對簡單的問題,學生也對課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這樣在全班的交流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會是相對深刻的,對課文的認識也是相對全面的。學生的學習也就有了層次,有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