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 評課
《美麗的丹頂鶴》評課
章婉琴:今天聽了蔡老師執教的《美麗的丹頂鶴》 第一課時,她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初讀課文,識讀、識寫結合,反饋、矯正并重,讀通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蔡老師能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吸納蘇教版教材教學實踐中的新鮮經驗,體現了以下幾個原則,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1、實踐性原則。“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
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通過語感訓練,整體把握知識內容和情感態度。移情內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2、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從了解學情入手,以學定教,順應學情,滿足學情,直至達成提升學情是我的主體思路;積極組織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實施無劣等評價,是這一原則在課堂實踐中的主要顯現。
3、發展性原則。根據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認知特點,運用貼圖、電教、多媒體、語言描述、形體體驗等多種方法努力創設情境;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認知水平,補充閱讀,開闊視野,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發展。
王莉:聽了蔡老師的《美麗的丹頂鶴》第一課時的教學后,感覺受益非淺。
一、設計富有層次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蔡老師設計得井井有條,很有層次感,從初讀課文,到讀生字詞,到讀難讀的句子,到分小節讀書,最后再講解第一小節。在讀生字詞時,先根據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而且方法多樣化:小老師領讀、指名讀、開火車讀、比賽讀……學生就是在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層層推進中,逐步地會讀了詞語,會讀了句子,最后會讀了課文。
二、教學貼近生活
《美麗的丹頂鶴》這篇課文,重點講了丹頂鶴的外形的色彩美和體態美以及高雅的動作美,從而激起學生愛護鳥類保護鳥類的思想教育。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的學習更貼近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外延。在這節課中,蔡老師力求讓美麗的丹頂鶴走進孩子們,讓孩子們走進美麗的丹頂鶴,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充滿情境的學習氛圍。為此,整個課堂教學中,蔡老師就穿插了許多有關丹頂鶴的圖片,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丹頂鶴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媒體運用恰當
教學媒體的作用是向學生展現平時不易看到或聽到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也重視現代化教學媒體的恰當運用。在小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引吭高歌”、“展翅飛翔”是比較難理解的詞語,現在的孩子們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因此,蔡教師在此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丹頂鶴的叫聲及叫時的模樣,展現了丹頂鶴飛翔時的樣子,這樣,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這些知識,而且記得扎實。
四、教給學習方法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時,我們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蔡老師就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便于學生以后的自主學習。在檢查生字詞之后,蔡老師通過看圖、拆字、表演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了文中一些難理解的詞,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