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怎么上得去呢?”青蛙的話什么意思?—一定上不去,誰能讀出這種語氣?
4、連起來讀第二小節。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感受山高,山高意味著小青蛙爬不上去。而運用的方法就是各種朗讀方式,朗讀是學生學習語言、體悟內涵、發展語感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學蒼鷹,談想法,學語氣,讀口氣,都是為了體會山的確很高,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感嘆。)
三、親歷登山(學習第4——10小節)
1、不登山怎么能看見大海呢?這時小青蛙的心里更加 。
2、這時,誰出現了?—松鼠,小松鼠是怎么說的?自由讀4—10小節,要求:先讀再劃出小松鼠的話,再讀一讀。
1)小松鼠是怎么說的?誰能學小松鼠的樣子讀這句話?—“你想看海嗎?”(讀出禮貌、可愛、善解人意)
2)松鼠的話說到了小青蛙心里去了,小青蛙又是怎么說的?—“是啊,可是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讀出可憐,失望)
3)聽到小青蛙這么想去大海,小松鼠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松鼠跳上了一個臺階。
4)小青蛙是怎么回答的?—“這有什么難的!”
5)小松鼠對它也充滿了信心,指名讀“再跳一下!”
6)小松鼠對它完全充滿了信心,指名讀“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3、同桌分角色讀,師生配合,生生配合。
4、學做小青蛙,老師做小松鼠,要求:腳跟不著地,腳尖著地,在原地,不停地跳,一分鐘,二分鐘,一小時,一天,十天……(邊做動作邊鼓勵,“小青蛙,加油啊!馬上就能到達終點了。”“小青蛙,跟著我,我們一起努力。”)
采訪:看你氣喘吁吁的,小青蛙,你累嗎?累了怎么辦?
看你滿頭大汗的,小青蛙渴嗎?渴了怎么辦?
小青蛙,一開始你覺得自己不行,后來是怎么爬上去的啊?
你認為自己為什么會成功?
引讀——就這樣,青蛙跟著松鼠— —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反復兩次)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表演這種形式是大家最常用的,我擔心同學在這短短的表演中體會不出青蛙累的感覺,坐著看的也只是隔岸觀火,沒有切身感受。所以我在小朋友體會出青蛙登山的難后,我就做熱心的小松鼠。小朋友們在我的帶領下不停地跳著。起先小朋友們可快樂了,跳一下還“呱”地叫一聲。可是幾分鐘過去了,“呱”的聲音小了,小部分學生嘴里開始嘟囔著累了。我乘勢用了采訪的形式,“累了、渴了”文中的感情都出現了。不用老師的誘導,孩子已經親身體會出了小青蛙登山的不容易。創設情景,寓教于樂,親歷登山,感受真切。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著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