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物過冬教學反思
小動物過冬教學反思
《小動物過冬》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過冬的事。課文生動地介紹了它們不同的過冬方式,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溫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準備吃飽之后鉆到泥土里是冬眠,而小蜜蜂則藏在蜂巢里吃蜂蜜。課文還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難舍難分。
在教學本課時,我注重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踐,借助簡單淺顯的兒歌、繞口令等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學得靈活,學得快樂。
一、兒歌導入,激發興趣。
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我采用了兒歌導入的形式,以一首兒歌配以冬天的圖畫將學生帶入那寒冷的冬季情境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我們冬天冷了能添加衣物,小動物應該怎么辦呢?它們又是怎么過冬的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生字教學,方法單一。
在生字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讓學生讀字音、識字形、辨字義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詞。但是在教學中忽視了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忽視了對前后鼻音、多音字的教學,教學目標不明確。此外,在讓學生分析字形時只對個別生字提出繞口令的方式識記,其它生字卻不加提示,不利于學生對生字詞的全面掌握。課后,在與其他老師的交流中發現,可以通過替換部首、形象記憶等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鞏固學生的舊知。總的說來,對于低年級生字教學仍不可忽視,且要注意多樣的教學方法。
不過我在教學生字詞時也較為關注學生的說話能力,讓學生用“商量”造句時,學生能聯系實際,課堂也迸發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以讀代講,整體感知。
梳理課文內容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過冬方式來朗讀,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效果不佳,多數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若能讓學生扮演小動物去讀、去說可能會更好。同時,若能在教學中聯系生字詞或者聯系板書梳理課文內容,可能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四、教師的語言魅力。
教學本課讓我了解到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問題和教學要求要簡單明確,方便低年級學生理解。同時善加運用肢體語言,既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板書也是教師語言的另一種形式,其重要性同樣忽視,美觀的同時也要實用。
總之,本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也給我敲響了一記警鐘,在上課聽課評課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的學習,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
小動物過冬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在《小動物過冬》一課的教學中,經過對《小動物過冬》預習課文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我對小學語文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初讀:整體感知
《小動物過冬》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如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整體感知而又不會覺得乏味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1、小動物請大家看動畫片——朗讀欣賞,初步感知。2、讓老師聽聽誰最快收到了禮物——自由朗讀,讀通課文。3、小動物邀請愛讀書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學知識——再讀課文,朗讀流利。學生有了一次聽老師的范讀、兩次自己讀的基礎,接下來的課文教學就順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