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二類生字,能根據書中注解理解古詩含義。了解詩人王之渙。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本詩,體會詩人的表達意圖,學會自主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背誦古詩,體會古詩含義。
教學準備:《登鸛雀樓》的朗讀磁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王之渙的另外一首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結合學生的預習介紹詩人王之渙。
王之換:字季凌,原籍晉陽,是當時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之一。
3.介紹古詩的創作背景。
二、熟讀古詩。
1.教師范讀。
2.生自由練讀古詩。
3.指名讀。
4.齊讀古詩。
三、借助資料,理解詩意。
古詩大意:太陽,漸漸落下山崗;黃河,朝著大海奔流。要遙望千里,要窮盡目力,就必須再登上一層高樓。
四、嘗試背誦古詩。小組評比,看誰是“背誦大王”。
五、積累《樂游原》。
1.詩意:傍晚時分,馬車載著我的悒郁,我登上樂游原,夕陽無限美好,只可惜,已靠近日落的黃昏。
2.賞析:李商隱一生蹉跎不遇,此詩就是他感慨歲月易逝、工業未成的作品。在傍晚時分,詩人感到心情不暢。為何心情不暢呢?詩里沒有明說。在百無聊賴中,詩人驅車到樂游原上。樂游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在此可以登高望遠。詩人既“意不適”,來到樂游原就是為了登高望遠以削憂的。他確實看到了美好的風景:夕陽緩緩西沉,西天是一片燦爛絢麗的霞光。但詩人睹此美景,心理卻另有感慨。念及自己一生,始終被擠在黨爭的夾縫中,郁郁不得志,如今垂垂已老。正如西陽,雖然美麗絢爛,但畢竟已近黃昏了,他不可能再輝煌多久的。
六、布置作業:默寫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