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教材簡解]《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作者寫的是登鸛雀樓憑欄遠眺時的的所見所思,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寓理于事。全詩洋溢著盛唐時期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
[目標預設]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設計理念]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設計思路]本課的教學,教者致力于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方式中感知古詩意境,體會古詩寓意。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獲得學習古詩的不同的成功體驗,讓學生更喜愛古詩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激趣,揭題解題。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今天我們又要學一首古詩,這首詩和一個地方有關,大家一起先去看一看。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
(2)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3)指名說出對題目的理解,并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3.那么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播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做好認知鋪墊和情感鋪墊。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讀音。
3.對生字詞進行質疑,借助工具書解釋字詞的意義。
4.指名讀古詩,正音。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詩人看到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想到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自讀活動,既讓學生讀通課文,又不感到枯燥乏味。
三、學習古詩,悟意明理。
1.教師范讀,播放配樂朗讀帶。
2.學生自由讀,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節奏變化。教師巡回指導。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分小組討論詩句中詩人所看見的景色。指名交流,師生共同評議。學生質疑,解疑。
5.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寫下來或畫下來。(寫的時候鼓勵學生把眼前的景色按順序寫出來;畫的時候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想好再畫,畫好再涂上顏色。)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和寫話,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6.指導朗讀第一、二行詩句。
教師指著學生的簡筆畫描述: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后歸入大海。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指名朗讀,評議。賽讀,齊讀。
7.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想到了什么?引讀第三、四行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