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張麗萍老師執教的《登鸛雀樓》一課
1、朗讀體驗 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朗朗書聲是第一范文最美麗的風景。古人說:作詩必歌,可見朗讀于古詩學習之重要性。古詩“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更應在有滋有味的誦讀中體悟、內化。今天的課堂,學生的朗讀由淺入深,由他及我,不絕于耳,猶如天籟之音緩緩訴盡詩人的情、自己的情,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有理解層面的讀,有感悟層面的讀,有積累內化的讀,有個人讀,有齊讀,有引讀,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習第二行詩句時,老師先引導學生自由讀讀,用心聽聽詩中的聲音,在引出詩句后便請了多名學生來讀,然后,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請學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讀出氣勢。最后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錄像,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并問他們:這會兒你想說什么?學生的回答縱使沒有華麗的語言,但,這一刻的情感卻是最真實的,于是,再讀詩句時,那意境便在他們深情吟嘆中鮮活了,老師送的詞語也在其中理解消融了。
2、角色體驗
課上,教師精妙的語言,媒體精美的畫面再現了詩文的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身在此樓中”中的遐想,而老師不時假設性的提問:小朋友,當你站在鸛雀樓上看到這情景,會說什么話?讀了第二行詩句后問:想一想這是怎樣的情景,你覺得怎么樣?等等。老師靈活的引領幫助學生自然轉換了角色,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同時,更與詩人的心靈溝通,生成了學生多彩的內心文化和心智結構,讓整個課堂呈現了這種景、彌漫著這份情。
3、生活體驗
有這樣兩段有意思的話,是列寧在閱讀哲學筆記時贊賞與推崇的:
黑格爾說:“老人講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說,可是對老人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的全部生活意義。而對小孩來說,這種宗教內容的意義只是這樣一種東西,即全部生活和整個意義在它之外。”
列寧:好極了!“絕妙的比較”。
黑格爾還說:“正像同一句格言,從年輕人(即使他對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確)的口中說出來,總沒有那種飽經風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廣袤性,后者能夠表達出這句格言所包含的內容的全部力量”。
的確,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妨仔細地去思考一下學生在有關本節課的知識點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本次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等等。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這大概也是當代建構主義提出“真實任務情境”的旨趣之所在。今天的課上,當學生說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其它地方的運用時,學生們有的說……有的說……可能他們的理解在我們成年人看來似乎不夠深刻,但,關鍵是,他們擁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也必將將這樣彌足珍貴的哲理蘊藏心間,慢慢斟酌,慢慢實踐。(最好能在課前請學生經歷登高遠望的感受,)
課堂的精彩之處還有很多,比如學習方法的滲透,比如生字書寫的指導等等,舉不勝舉,實在是令我獲益非淺。
當然,對文本的解讀永遠是沒有休止符號的。我也想斗膽談一點我不成熟的想法:我們知道,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理念。那么,在本課中,是否可以在理解詩句時讓學生擁有一些產生獨特感悟的空間呢?比如從上兩行詩句中,借助文本想象畫面,有的同學可以讀出對美景的贊嘆,有的同學可以讀出日暮西山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