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議課”第一次活動雜記——教課文《字典大樓》
二、直面問題。
陳老師給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希望我們討論什么問題?”。說實話,這本教材中提到的“使學生基本學會獨立識字”是我思考得最多的問題。難道二年級下期的學生還要像以前一樣,一個生字一個生字的在全班范圍集體學習嗎?肯定不再可能了。我們都知道,一個沒有摔過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學會滑冰的!孩子如果沒有經過大量的自主識字,他們也不可能真正做到“獨立識字”。但如果把所有的字都拋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教學效果怎么保證?不又太不實際了嗎?鑒于此,我覺得要完成比較大量的識字教學任務,我們教師必須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以在深入研究教材、學生的基礎上對生字進行分類教學。因此,這課我就將生字分為了三類。但是始終還是覺得有些問題:針對不同類別的生字采用哪些方式教學更有效?陳老師提出分類很好,但是由于分類邏輯不統一,導致線索不清楚。今天的三類字有常見字,不常見字,可怎么也有形聲字呢? 可不可以就只按常見不常見來分類呢?老師說的的確有道理。我只考慮到了要分類,可怎么分才是科學的并沒注意。突然,我又覺得即使就按常見不常見來分類也是不科學的!所謂的“常見”是誰眼中的常見呢?我們說尊重學生,一切從學生出發。可這分類標準還是從老師的角度制定的呀!而且,就算是學生眼中的“常見”與 “不常見”也是千差萬別,怎么可能做到適合每一個孩子呢?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讓我找到了自己下一次為“觀課議課”研究活動提供課例的思考方向。交流真好,反思真好!
接下來是這樣一個問題:“今天你的導入很好。在上課前,你想過幾種導入,你是如何選擇的?”因為時間緣故,我對這個問題沒有展開。其實說實話,這個開頭是我從《教師用書》上照搬過來的,當時只是覺得這種引入方式能夠通過復習部首查字法讓孩子們初步體驗到查字典的好處。下來仔細想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對“鈉”這個比較生僻的字,孩子們都通過查字典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解決了本課14個生字中的一個。更重要的是,這篇課文在理解上的難點“我按照“門牌”找到它的“住址”,啊,原來鹽里就有它!”完全可以在這個環節得到解決。怎么做呢?查完字典后,請孩子來說自己的方法。教師根據實例引出這句話,自然學生就非常清楚了!原來,“引入”還可以和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我知道專家提出這個問題的初衷是希望為我們的備課思維多打開幾扇“窗戶”,可它卻讓我對“引入”的作用又多了一種認識。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最后陳老師又就如何觀察效果,隨時及時進行課堂評估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其中有兩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慢慢教”。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要循著學生的話深入去挖掘,追問。不僅要讓他有這種說法,還要問他是怎么想的,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今天,在孩子們給生字組詞以后,我總是馬上就解釋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其實,不是特別生僻的詞語完全可以讓他們想想,自己去解釋,也許會用去一些課堂時間,但是卻培養了學生持續思考、延續思考的品質。我太急了!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陳老師說他觀察到了一個現象,有個孩子將“典型”寫成了“典形”。記得在給 “典”“找朋友”的時候就有孩子提到“典型”這個詞。陳老師指出如果當時就板書一下“型”字恐怕就會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不知不覺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我又一想,是啊,在交流“鈉”的意思的時候不也有同學說到“鹽里就有鈉”嗎? 如果那時候我就順勢拿出生字卡片中的“鹽”組織學習,一方面非常自然,另外也可以為后面的集中學習減少一個生字,分散難點,一舉兩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