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四、小結
這首詩中的母愛是那么尋常,又是那么偉大。千百年來感染了無數游子之心。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體會一下這偉大的母愛。
五、語文實踐活動
讓學生說說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談談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給父母聽,并說說詩的意思。
教學點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三副圖片,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課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詩,并提供了相關所謂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景。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寫成。本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課文所配3幅彩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
教學反思:
講課中,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孟郊是怎么看出母親多了幾根白發的?頭發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親又多了幾根呢?就這個問題,我是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為孟郊平時就很關心和關愛自己的母親,所以他才會注意到這些細小的變化,這個細節正是體現的兒子對母親的愛。
我認為,這個細節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還是原來的那些頭發,只是當他想起母親連夜為自己趕制衣服的時候,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覺得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既能體現母親的慈愛,也能體現孟郊對母親的感激。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感恩母愛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詩《游子吟》演化成的一個故事。課文通過描述孟郊母親在兒子臨出遠門前,深夜縫補衣裳、清早村邊送別,以及孟郊看見小草沐浴著太陽的光輝,撫摸自己的衣服而觸景生情,引出詩歌《游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本文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故事展現了詩歌的意境,詩歌濃縮了故事的內容。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和掛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語言渲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情入境,聯系自身的感受,體會母愛,感悟親情,從而使學生懂得應該從小體貼、孝敬父母,用實際行動來要報答父母。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我請學生借助文本插圖,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親對兒子關愛的關鍵詞句并反復朗讀。例如:“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等用心體會。在朗讀的基礎上,我深情地設問,母親是在什么時候給兒子縫補衣裳的?她是怎樣縫補衣裳的?學生回答后引導學生體會,經過了一天的勞作,母親應該很勞累了,可是為了給兒子縫補衣裳,,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母親對兒子多么關心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老師進一步引導,夜深了,此時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可是母親卻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密密地縫著。母親縫著這一針針一線線,她僅僅是在縫補衣裳嗎?這一針針一線線縫進去的是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情,濃濃的愛啊!母親一邊縫一邊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然后,我請學生想象,母親還會想些什么。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的牽掛,感悟母親對孩子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