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案設計)
2、集體交流小組學習探究成果。
(1)、在說這整首詩的意思的時候,你覺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將欲行:就要出發了。聞:指聽到。踏歌:用腳步打節拍,邊走邊唱。千尺:系虛指,極言潭水之深,是夸張的說法。(可以引導學生舉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寫法來幫助理解這一詞) 不及:比不上。
(2)、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我很快就要坐船離開這里了,忽燃聽到岸上有人用腳步打著節拍,邊走邊唱的聲音。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卻比不上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深。
(3)、一、二兩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主要寫什么?(主要是敘事,展示一幅離別送行的畫面。)
第二句詩用桃花潭來比喻汪倫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誼深。還用了夸張的寫法。
(4)、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在詩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喻、夸張為了說明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
3、小結
①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珍視友情。)
②詩人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和你的好友也要經歷這樣一次送別,你會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③利用多媒體,視聽動畫情境,配樂朗誦這首詩。
③游戲活動,再現情境。(讓學生扮演李白和汪倫,進行配樂詩表演)
④背誦、默寫古詩《贈汪倫》
(三)、了解其他類似的詩
1、這是一首什么詩?(送別詩)
2、交流課前搜集到的送別詩(附錄二)
3、總結并提出課后延伸拓展練習的要求
三、課后的延伸性拓展練習
1、搜集李白的其它詩,與同學交流學習。
2、嘗試把古詩改寫成100-200字的短文或仿寫一首送別詩。評出當代小李白。
附錄一:李白生平簡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梗ā墩{張籍》)。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