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詩二首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第三課時
(一)揭示詩題,激趣質疑。
1.教師板書課題。析題“偶書”:偶然有感觸,書寫了這首詩。
2.提問:你們以前讀過這首詩嗎?讀了題目后,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3.學生帶著疑問學習這首詩。
(二)初讀詩文,感知內容。
1.利用查找的資料介紹作者。
2.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發現了什么?(《回鄉偶書》和《相思》兩首格律有區別,每行字數不一樣。《回鄉偶書》一行是7個字,因此被稱為“七言詩”;朗讀時按照“四、三”的讀法練習。)
3.在老師指引下學生分組練習朗讀。注意強調“衰”的讀音,在古代時讀“cuī”。
(三)細讀詩句,理解詩意。
1.默讀古詩,想一想有幾句話?每句話講的是什么意思?
2.邊讀邊看圖,理解第一句。
(1)單人讀第一句,說說你理解了什么。
(2)小組討論。重點詞語:
少小:年輕。
老大:年邁。
鄉音:家鄉的口音。
鬢毛:面頰兩旁靠近耳邊的頭發。
衰: 稀疏、斑白。
試著把第一句的意思講給同組聽。(年輕時的我離開家鄉,年邁時才回來。家鄉的口音雖然沒有改變,但兩鬢的頭發卻早已白了。)
(3)請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
①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反映出離鄉多年的游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②這時他的心情如何?(作者即將落葉歸根,踏上熟悉的土地,就要看見久別的親人,他心情無比喜悅)
(4)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故鄉與家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一定會興奮不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5)同桌互背第一句。
3.學習第二句。
(1)學生自讀自悟。
(2)同桌議論第二句的意思。(村里的孩子見了我都不認識,他們圍著我,笑著問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3)想象當時的情景,兒童會說些什么?
(4)提出不懂的問題全班討論:
① “客”在這句話中指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