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三》教學雜談
【湖北省鄂州市百子畈小學 洪珍瑩】〖讀與寫相結合〗
寫離不開讀,讀為寫打好基礎。盡管是低年級,也要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在低年級重點讓學生借助讀學會寫生動形象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為中高年級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教學口語交際《夸家鄉》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一起來夸夸自己的家鄉:有的夸家鄉的迷人風光,有的夸家鄉的豐富物產,也有的說家鄉的變化,還有的暢想家鄉的未來。接著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看看誰寫得最棒。結果學生興致勃勃,文章中充滿希望。雖然是低年級的學生,但也喜歡觀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時也觀察得十分細致,寫出的話自然形象生動,充滿了童稚。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小港實驗學校 董秀珊】
〖引導傾聽〗
“聽”是口語交際的第一步,只有聽清楚,聽明白,才能架設起通往“理解”的橋梁,從而提高“說”的質量。因此,口語交際教學首先要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致。可以借助教師生動的語言,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教學輔助手段。課堂上除了要向學生交代必要的陳述性知識,如“聽什么”、“為什么聽”,教師更要把“怎樣聽”作為引導的重點。
“學會傾聽”含有二層意思,表層意思即指要求聽別人講話時要專心、要細心。“傾聽”,即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人格尊重。低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善捕捉信息,就特別需要教師經常提醒小朋友注意聽別人的講話。教師自身要用心聽學生的發言,為學生做個榜樣;同時要及時表揚班內專心聽講的學生,讓學生有仿效的對象,以便養成傾聽的習慣。深層含義是要“會聽”,聽時切莫“有耳無心”,不能因為不說而放棄思維。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把別人的話及時歸納和概括。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要點是聽懂別人說話意思的有效方法。
以口語交際課《夸家鄉》為例,教師可以先示范,向學生夸夸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在寧波,是一座美麗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寧波的天一閣是我國歷史最久的藏書閣,河姆渡文化有7000年的歷史。寧波的特產也不少,有香甜的水蜜桃,有營養豐富的楊梅,還有清香甘醇的茶葉。這幾年,寧波的變化非常大,已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了。小朋友,你們喜歡老師的家鄉嗎?”聽了老師的介紹后,讓學生說說老師主要講了幾點,啟發學生可以從家鄉的風景、物產、變化等幾方面來夸自己的家鄉,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分步指導。
【江西省南昌市金盤路小學 游維潔】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園地》教學中的運用〗
《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會出現一些意境優美,寓意深邃的詩歌。它們或敘事、或抒情、或詠物、或寫景,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情感。如何引導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與詩人同喜同悲,達到入情入境呢?我們抓住深藏在跳動的字里行間的深邃雋永或委婉復雜的情感因素作為切入點,運用多媒體收集有關的音頻、視頻、圖片等的資料,為學生創設詩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詩歌的藝術境界,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學生再讀詩句便會聲聲動情,久而久之,就會提高語言文字的欣賞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四冊《語文園地三》中《敕勒歌》的教學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展現草原美景,讓學生體會草原兒女的博大胸襟及人們向往安居樂業的美妙詩意。這首詩歌雖然僅有二十七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尤其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兩句的感悟只有通過多媒體的介入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學生也才能真正地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學習《敕勒歌》時,我首先通過播放了一段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戰亂紛繁,社會動蕩不安,經歷著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知識,介紹了北齊時期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在歷經磨難中仍然保持著堅韌、樂觀與豪邁的氣勢,在學生們已經了解了北齊詩人斛律金吟唱這首詩歌時的歷史背景以后,我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多幅北國草原的美麗圖片,播放了馬兒歡叫,牧民在草原上快樂地放著牛羊的錄象,讓學生借助感官直接領略:蔚藍的太空白云飄,廣闊的草原上牧草茂盛,馬兒壯牛羊肥的喜人景象。讓學生從厚重的歷史中走出來,感受草原風光的壯麗雄偉,感受北國草原給牛羊帶來的快樂,給牧民帶來的快樂。調皮的牛羊躲在草叢中美美地吃著鮮嫩的青草,可風兒更加調皮,輕輕一吹,草浪起伏,使你終于看見了隱沒在草叢中的牛羊。這樣,學生領悟到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機,領悟到了蘊涵在“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展現出來的粗獷美,也同時深深體會了一個民族在苦難中仍能豁然達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通過對詩歌內涵的深入理解,學生們讀起詩歌來更是瑯瑯上口、聲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