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日食和月食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第三單元 宇宙
4.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簡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分為“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本單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著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太陽下”兩個單元以后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教材上是以一副簡單的日食發生過程圖來告訴學生日食發生的特點,不過這樣的導入似乎對學生情感的體驗不夠,因此將其改為以古代戰爭故事和日食的故事為教學起點,引領學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認識日食的特點,加上根據學生課前已對月食和日食有相關的資料收集或學生原有的對天體運動的了解,所以便展開有效的推測,在此過程中產生知識面上的沖突,經過嚴謹的實驗方案設計進行開展實驗,最終得出科學的概念,學生在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背景:
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它們所熟悉的校園中生活著的植物種類。過去他們也知道校園中有許多植物,但是,調查后的發現依然會讓他們感到吃驚,校園中植物的種類,大大超過了他們所知道的范圍。那我們的家鄉、國家、整個地球上會有多少種植物呢?這樣的問題必然會引發學生了解植物種類的極大興趣。如果我們能將學生由調查校園植物引向調查家鄉、全國乃至全球的植物種類,學生會更好地認識到植物的多種多樣,從而建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然而生物種類的龐雜、生活環境的多樣,使得我們無法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調查。那么如何將學生對多種多樣植物的認識由校園擴展到校外,真正建立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呢?
三、教學設計:
教
學
目
標
(一)科學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2.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于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科學詞匯:月食、日食、運行軌道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
3.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學方法:觀察比較、查找資料、分析推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與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核心價值觀:模擬推測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
教學重難點 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