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案太陽系
(二)過程與方法: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科學方法:觀察比較、查找資料、分析推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收集和整理資料,并進行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2.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3. 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并可以逐漸被人們認識的。
核心價值觀:意識到天體運動是有規律的,可以被人們所認識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什么是太陽系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難點:建立太陽系模型器材準備。
教學
準備 教 具 學 具 說明與提醒
教學課件 給每組學生準備:八個鐵絲制成的支架、直尺等。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太陽系圖片
教 學 流 程
收集資料,了解天體 → 認識太陽系 → 建立太陽系模型 → 交流太陽系建立的經驗
課 件 課件 實驗、分析 討論
活 動 過 程
基 礎 設 計 個 性 設 計
一、 認識太陽系
(1)提出問題:地球在不停的圍繞太陽運動,那么還有哪些天體也在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動呢?
(2)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針對以下問題進行小組內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體在圍繞著太陽運動?
•這些天體有哪些特點?
•它們之間是如何排列的?
(3)小組討論和交流,資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圖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做補充。(最好有錄像資料)
(5)小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衛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
二、建立太陽系模型。
(1)提出任務:建一個太陽系模型。
(2)討論:建立太陽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陽系的哪些數據?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數據資料,閱讀資料。
(4)交流從數據資料中獲得的信息。
(5)討論:如何利用數據資料建立模型?制作過程大致是怎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師提示:按比例縮小各天體間的距離;按比例縮小各天體的大小。
(7)學生計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體的距離。
•根據各行星的直徑,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將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陽的直徑縮小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離和大小是怎樣的?
(10)根據假設計算。
(11)集體在操場上完成太陽系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