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晝夜交替現象》課堂實錄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地球的運動》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科學課程標準中屬“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內容。“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質、地球的變化、天空中的星體三方面。前面幾冊已經出現過關于地球物質與地球變化的內容,本單元則是指導學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所引起的晝夜和四季的變化,本單元共有8課,前5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自轉,后面3課研究公轉和與地球運動相關聯的現象:四季和極晝極夜。整個單元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人類探索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在對整個單元的逐步探索之后,最終孩子會認識到地球是如何運動的,使孩子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時也為六年級繼續學習宇宙空間的知識打下基礎。
《晝夜交替現象》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展示他們對晝夜現象的看法。教材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教學活動。分別是發表關于晝夜交替的假說;做相關的模擬實驗;根據模擬實驗做有根據的解釋。
五年級學生,通過看電視或書籍,大多數都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科學事實,而且對地球晝夜交替現象也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關于它們的成因證據,學生可就說不出什么了,這說明很多孩子還沒有真正理解地球的運動,他們的認識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錯誤的。同時本單元內容決定我們無法直觀地感知地球的運動,這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科學概念
晝夜交替現象有多少種可能的解釋。
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說,并且進行驗證。
做好模擬實驗和運用實驗收集的證據。
根據實驗的情況修正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積極參與討論,并發表有根據的解釋是重要的。
認識到同一現象,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釋,需要用更多的證據來加以判斷。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對宇宙知識的興趣,能夠對晝夜交替的現象進行多種解釋。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會做模擬實驗,能仔細觀察,會根據實驗的情況修正自己的解釋。
教學難點
可以準確地進行模擬實驗,能夠根據實驗的情況修正自己的解釋。
材料準備
教師:臺燈(1) 皮球(1) 白紙若干 水彩筆 膠條
每組學生:礦泉水瓶(2),蠟燭(1),乒乓球(1),記錄單(1大張),筆(1)
課堂實錄
一、導入:
教師:咱們班老師向我介紹你們時說咱們班的同學是又聰明又細心,我可有點懷疑,這樣我先考考同學們的眼力,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聰明!
老師這里有兩幅圖,能找出他們有什么不同點嗎?
大屏:先出示白天的圖,再出示同一地點夜晚的圖,之后同時出示兩幅圖,請同學們回答。
生1:一張是白天,一張是夜晚。
教師:哪張圖是白天,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2:第一張是白天。第一張很亮,看得很清楚,所以是白天。
生3:白天太陽升起來了,天就亮了,所以第一張是白天。
大屏:展示白天黑天交替的小動畫。
教師:是啊,太陽東升,白天來到,太陽西落,夜幕降臨。第二天太陽又是東升,白天又來臨……他們就是這樣無聲無息的從不停息的交替出現。白天人們又稱為晝,黑夜又稱簡稱為夜,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