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四季的形成教學設計
四季的形成
【設計思路】
四季的形成是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知識較難,相關因素多,過程復雜,學生要在短短的40分鐘里認識一種綜合的自然現象,既要求學生建立空間想象能力,實現對他們不很熟悉的天文現象進行研究,還要求學生能夠把各種相關的因素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概念,對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本課遵循事物之間共變的關系,抓主要矛盾,概念逐步完善、建立的原則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原始認識出發,排除其非科學的認識,突出形成四季現象的關鍵因素,引導學生從人類認識四季的過程與經驗出發,運用模擬空間的轉換,使學生在不同環境下進行觀察,形成探究活動,在模擬實驗中初步建立對四季的認識,然后聯系生活實際驗證自己的認識,最終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
【教學流程】
環 節 目 的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到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始終向北傾斜,陽光對不同地域照射產生變化,產生氣溫的不同,從而形成了四季。
2、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資料進行分析設計模擬實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活動并做出自己的分析,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能在研究地球、宇宙知識的過程中意識到,長時間的觀測活動和各種研究資料的積累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內容,根據已有知識進一步提出研究四季成因的問題。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提出問題,引起對四季成因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1、做模擬公轉的活動。
2、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四季的形成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遠近無關”。
二、借助古人研究的方法,進行模擬實驗。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初步體驗四季形成的過程。
1、分析古人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四季的形成提供線索。
2、借助古人的研究方法設計實驗。
3、學生模擬地球公轉,觀察、記錄竿高影長的變化,發現規律,確定四季在軌道中的位置。
三、深入分析影長變化與陽光照射的關系。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發現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公轉過程中地球向北傾斜并保持不變,造成了地球表面被陽光直射和斜射。
站到公轉軌道的外面,想一想,竿高影長形成這樣有規律變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學生根據現有的發現,總結四季形成的原因。
四、推測南半球四季的變化
此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對四季的形成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1、預測——我們一直在關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2、推測——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3、驗證——登陸中國氣象局網站,查閱近幾天各地氣溫數據。
附:
【前課教學環節】
一、 學生對四季形成的初始想法。
二、 學生了解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晝夜、一年與自轉和公轉的關系,以及極晝極夜與地軸傾斜的關系。
三、 對四季有規律的周期變化和公轉與四季的形成的密切關系達成共識,在研究討論中學生發現了“四季與地球和太陽的遠近有關”,這個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準備尋找一個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