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
1.拓展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
●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
●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
●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于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
●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二、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不知道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層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不知道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層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知道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探究能力
層次1: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不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不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層次2: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不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層次3: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三、教學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四、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解釋,如:地球上的隕石坑等)
探索和調查 1、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2、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為什么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3、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4、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6、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并將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7、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
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拓展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回顧和解釋 1、你還能對生活中發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讓學生在解釋中進一步理解拓展
2.應用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將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
●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進行嘗試并加以改進。
●能說得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
科學知識
●知道張衡發明地動儀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傳導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