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第二單元: 物質變化
2. 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
一、教材簡析:
本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觀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二是“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這節課的重點是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混合后沒有變化,還是發生了變化,學生的猜測和判斷對不對,并不重要。引導學生想辦法分離沙和豆子,尋找證據,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確認沒有發生變化或者變化很不明顯。在加熱白糖的過程中,先發生物理變化一白糖的熔化,隨后發生了化學變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過程中,物理變化是伴隨著化學變化進行的。引導學生在加熱的過程中,仔細觀察、記錄現象,從現象的變化中,分析、比較白糖發生的兩種變化,體會兩種變化的區別。
二、教學背景:
這是繼前一節課觀察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之后,繼續觀察物質的變化,并且通過觀察物質的變化,知道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顯的變化,而這個活動通過加熱白糖,讓學生看到明顯的變化。本課的重點在于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新物質是否產生。因此白糖加熱的活動是重點,混合沙和豆子是鋪墊。
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有時會發生物理變化,有時會發生化學變化,有時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有時什么變化都沒有發生。從這點意義上來看,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與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等重要。
三、教學設計:
教
學
目
標 (一)科學概念:
1.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科學詞匯:混合 明顯變化 加熱 燃燒 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1.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科學方法:分離 加熱 分析 綜合 概括 比較歸類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核心價值觀:細致并實事求是地觀察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分離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蠟燭給白糖加熱,讓學生知道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知道它們的區別。
難點:通過分析白糖加熱的現象,知道化學變化的過程中還伴隨著物理變化。
教學準備 教 具 學 具 說明與提醒
沙子、黃豆、空塑料杯、筷子、篩網,蠟燭,記錄表、勺子,白糖,、火柴各一份、兩個鐵盤、表(計時用)。 每組沙子、黃豆、空塑料杯、筷子、篩網,蠟燭,記錄表、勺子,白糖,、火柴、兩個鐵盤、表各一份。 加熱白糖時,白糖的數量不能太多,加熱時用蠟燭火焰的外焰。加熱結束,一定要把湯匙放在盤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觸。一定要提醒學生,千萬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熱的部分。
教 學 流 程
復習 觀察混合后的 觀察加熱 總結物理變化和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