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第二單元 物質變化
4.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一、教材簡析: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是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第四課。這一單元的第一課:認識到所有的物質都是變化的;第二課:知道變化有兩種,即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第三課:日常生活中常見物質的化學變化;第四課:化學物質的變化。這是一堂典型的培養學生描述能力的課,先描述小蘇打和白醋的外形,緊接著描述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實驗現象,再描述“氣體檢驗”的實驗現象,最后從現象描述基礎上抽象得出化學變化的概念。
二、教學背景:
學生對醋的認識多一點,對小蘇打的認識可能不多,對這兩種物質混合后會產生什么現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對小蘇打和白醋的反應,學生是沒有經驗的。
本課讓學生觀察到小蘇打和白醋的劇烈反應過程,體會到化學變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課中,當學生混合醋和小蘇打時,它們將會看到明顯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看到氣泡的產生和聽到嗤嗤聲。這一化學反應的發生是因為小蘇打包含有碳酸氫根,當醋酸與小蘇打反應時,一種新的物質——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對二氧化碳的確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訴的方式,而是通過實驗觀察比較,發現該氣體的一些性質,從而做出初步的判斷,再結合教科書提供的資料,確定產生的物質是二氧化碳。這是一個嚴謹的分析、推理過程,它可以提醒學生,分析、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必須經過實驗驗證。
三、教學設計:
教
學
目
標 (一)科學概念:
1.知道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時現象的觀察、描述。
2.新產生氣體特征的判斷。
難點:
新產生氣體特點的檢驗方法。
教學準備 教 具 學 具 說明與提醒
火柴、細竹棒、蠟燭、玻璃杯、毛玻璃片、課件 小蘇打、白醋、三只玻璃杯、毛玻璃片、細木棒、火柴、蠟燭、記錄紙 蠟燭點燃后要放入玻璃杯內,玻璃杯要盡可能的小
教 學 流 程
觀察: 實驗: 驗證: 小結、
小蘇打和白醋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產生了什么氣體 拓展延伸
活 動 過 程
基 礎 設 計 個 性 設 計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
1.認識小蘇打和白醋,討論觀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