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造一座“橋”》教學設計
四、設計安排:為了讓學生有充分設計、制作、展示、評價的時間和空間,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設計、制作紙橋為主,第二課時以學生展示、評價紙橋為主。第一課時以“任務驅動”探索式的教學方法為主,讓學生經歷明確任務(了解目標指向)----自主設計(個體梳理知識)---展示改進設計方案(集體梳理知識)---成品制作(發揮技術創造)的過程。第二課時以直觀展示法的教學方法為主,讓學生經歷展示制作成果(直觀互動了解)---評價制作成果(評價促進發展)---改進設計制作(新發展創造)的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等。
過程與方法
● 經歷設計、制作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認真傾聽、不怕困難的品質。
【說明】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其基本要素有---對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實踐,對科學相關的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本教學目標的表述就是以這三大要素為脈絡的。但這三個分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達成并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需要相互整合。本課教學的顯性載體是學生經歷用紙造橋的經過。在設計和建造橋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有一定橋的知識、形狀結構的等知識的積累,在設計和制作會碰到知識應用的實際問題,如何在解決問題中通盤考慮設計、制作橋的的許多綜合因素,是學生在本課學習中應該知道的科學概念。在整節課中,學生將經歷用科學思維、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認識到制作設計的重要性;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思維碰撞,產生好的主意,通過動手實現自己的設計,經歷從想法到作品的美妙過程。因此確立了以上的教學目標。
課前準備:
教師:小車 課件 報紙 鉤碼(鉤碼4只包裝1盒)。
小組: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實驗報告1張、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復習導入
1、學生復習:觀察這些橋,它們在形狀結構上屬于哪些種類,造橋的材料是什么?橋面的形狀分別有什么特點?(教師板書:橋)
〖課件展示〗4種橋的圖片(上拱橋、索橋、梁橋),每種橋提供兩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圖片
學生觀察后集體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時引導復習:薄板型橋面為了增大抗彎曲能力而通過改變形狀增加厚度。)
2、明確任務
師出示報紙: 一張報紙,薄而柔軟,用它能造一座橋嗎?好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班的小建筑師能接受這個挑戰嗎?(教師補完整板書:用紙造一座“橋”)
〖課件展示〗挑戰:用1張《杭州日報》報紙、30厘米膠帶建造一座橋,要求橋能跨越30厘米寬的河面,寬度大于10厘米,能承載200克重的車輛。
二、自主設計(個體梳理舊知識)
1、學生個體思考:從任務的字面理解,你想到了什么?說說我們完成任務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
集體交流。(教師引導:材料只有1張報紙,膠帶或膠水不能超額;橋跨越30厘米,也就是橋墩間距30厘米,因此大部分結構橋長〉30厘米,寬〉10厘米。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紙橋在小車壓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彎曲和破壞。教師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