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第二課時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探究的實踐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與不發聲物體,能夠就觀察到的現象積極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測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理解與同學交流分享。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比較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引發思考,并積極地去研究發現物體發聲的秘密。
教學準備:
師備:
鑼、鼓、槌子、音叉、電吉他、二胡、小提琴、收錄機等。
生備: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學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探究內容:
1.使物體發出聲音。
師:“你能用哪些辦法‘制造’聲音?”
(1)使鑼、鼓發出聲音。
•說說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鑼、鼓發出聲音?
•討論、分析:為什么按、壓鑼、鼓,它們并不發出聲音,輕輕敲擊鑼、鼓,它們卻能發出聲音?
•和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2)使尺子發出聲音。
•說說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尺子發出聲音。
•討論、分析:為什么用力彎曲尺子,它并不發出聲音,輕輕撥動尺子,它卻能發出聲音?
•和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3)使橡皮發出聲音。
•說說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橡皮筋發出聲音。
•討論、分析: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發出聲音,輕輕撥動橡皮筋,它卻能發出聲音?
•和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2. 觀察發聲的物體。
(1)觀察發生的鑼、鼓。
•看看發聲的鑼、鼓有什么特點。
•比較發聲的鑼、鼓與不發聲的鑼、鼓有什么不同。
•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
(2)觀察發聲的尺子。
•看看發聲的尺子有什么特點。
•比較發聲的尺子與不發聲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
(3)觀察發聲的橡筋。
•看看發聲的橡筋有什么特點。
•比較發聲的橡筋與不發聲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
(4)想一想:我們觀察到的發聲物體都在振動,如果讓它們停止振動,它們還能發聲嗎?
•試一試:想辦法讓鑼、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動,觀察它們是不是發聲。
•說一說:把自己的發現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
3. 觀察音叉的振動。
(1)觀察音叉的振動。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動的音叉是什么樣子的。
•試一試:
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