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通用7篇)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1
活動建議:
1、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想去探究的興趣
2、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實驗,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要求:
1)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個負責的組長,把組員觀察發現到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可用圖來表示。每個組的成員要積極的動腦筋找答案,配合組長。
2)用驗法來摸一摸、做一做、聽一聽、想一想,找一找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樣的物體可以發聲。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發現到的結果,找到的答案。
小結:小朋友們說了那么多,其實啊,聲音是物體通過震動而產生的,我們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體自己在那是不能發出聲音的。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后,我們可以再去試試哪些物體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也叫樂音;哪些物體發出來的聲音很刺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這叫做噪音。
4、活動可以繼續延伸,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探索,讓幼兒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對提出的疑問喜歡動腦筋探究
2、 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探索發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試著總結出“聲音是通過物體的震動而產生的”這一理論。
3、 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參與小組和同伴的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
活動準備:
科學發現室、實驗記錄本、筆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2
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創設情景、制造聲音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
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3
探索活動《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對提出的疑問喜歡動腦筋探究
2、 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探索發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試著總結出“聲音是通過物體的震動而產生的”這一理論。
3、 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參與小組和同伴的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
活動準備:
科學發現室、實驗記錄本、筆
活動建議:
1、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想去探究的興趣
2、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實驗,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要求:1)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個負責的組長,把組員觀察發現到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可用圖來表示。每個組的成員要積極的動腦筋找答案,配合組長。
2)用驗法來摸一摸、做一做、聽一聽、想一想,找一找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樣的物體可以發聲。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發現到的結果,找到的答案。
小結:小朋友們說了那么多,其實啊,聲音是物體通過震動而產生的,我們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體自己在那是不能發出聲音的。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后,我們可以再去試試哪些物體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也叫樂音;哪些物體發出來的聲音很刺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這叫做噪音。
4、活動可以繼續延伸,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探索,讓幼兒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4
第二課時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探究的實踐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與不發聲物體,能夠就觀察到的現象積極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測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理解與同學交流分享。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比較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引發思考,并積極地去研究發現物體發聲的秘密。
教學準備:
師備:
鑼、鼓、槌子、音叉、電吉他、二胡、小提琴、收錄機等。
生備: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學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探究內容:
1.使物體發出聲音。
師:“你能用哪些辦法‘制造’聲音?”
(1)使鑼、鼓發出聲音。
•說說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鑼、鼓發出聲音?
•討論、分析:為什么按、壓鑼、鼓,它們并不發出聲音,輕輕敲擊鑼、鼓,它們卻能發出聲音?
•和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2)使尺子發出聲音。
•說說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尺子發出聲音。
•討論、分析:為什么用力彎曲尺子,它并不發出聲音,輕輕撥動尺子,它卻能發出聲音?
•和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3)使橡皮發出聲音。
•說說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橡皮筋發出聲音。
•討論、分析: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發出聲音,輕輕撥動橡皮筋,它卻能發出聲音?
•和同學一起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2. 觀察發聲的物體。
(1)觀察發生的鑼、鼓。
•看看發聲的鑼、鼓有什么特點。
•比較發聲的鑼、鼓與不發聲的鑼、鼓有什么不同。
•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
(2)觀察發聲的尺子。
•看看發聲的尺子有什么特點。
•比較發聲的尺子與不發聲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
(3)觀察發聲的橡筋。
•看看發聲的橡筋有什么特點。
•比較發聲的橡筋與不發聲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
(4)想一想:我們觀察到的發聲物體都在振動,如果讓它們停止振動,它們還能發聲嗎?
•試一試:想辦法讓鑼、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動,觀察它們是不是發聲。
•說一說:把自己的發現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
3. 觀察音叉的振動。
(1)觀察音叉的振動。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動的音叉是什么樣子的。
•試一試:
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使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動,感覺它們發出的聲音。
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
觀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動,音叉怎樣把振動傳入水面。
•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怎樣解釋你所到的現象?
•想一想:我們還有哪些辦法可以觀察到音叉的振動?
(2)觀察其他物體的振動。
•聽聽鋼琴、風琴、吉他等樂器發出的聲音,觀察它們什么地方在振動。
•觀察收錄機喇叭的振動,放磁帶、收聽廣播、對著喇叭大聲說話等。
•試一試,我們發聲時,哪里在振動。
•猜一猜,我們身體里感覺物體振動的器官是什么?
(3)討論共享。
說說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三、全課總結。
四、課外拓展:
收集關于聲音傳播的資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5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于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準備
隊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課前選好小組里的材料員和記錄員。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猜想
師: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帶來幾種聲音,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師:(點擊聲音1)這是什么聲音?你說。。。 生:雷聲
師:(分別點擊其他聲音)這是什么聲音? 生:流水聲、敲鑼聲、掌聲。
師:你認為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板書課題)
師:誰來說說看,你說。。。 (多請幾個同學說說)
師:是不是這樣呢?聲音到底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動
1、使物體發聲,觀察發聲物體。初步感受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1)介紹實驗材料,討論發聲方法
師:(出示材料)同學們請看,老師準備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鋼尺,橡皮筋。
師:你能想辦法讓它們分別發出聲音嗎?(出示投影)
師:(出示鼓)你來說說? 生:用鼓槌敲(板書:敲打)
師:(出示鋼尺)這個誰來說說?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撥。。。
師:哪種方法比較明顯,可以嗎?(演示)板書:壓,撥
師:(出示橡皮筋)這個誰來說說? 生1:用彈得的方法。。。。。。。
師:老師覺得剛才用拉長后彈撥的方法可能會比較好。(板書:彈)
(2)明確觀察內容和記錄表
師:等會兒每個小組都有一份這樣的材料,不過在活動中還要求每個組做好這樣一份記錄。(出示記錄表)
(投影記錄表)
不發聲時的狀態 發聲時的狀態
鼓
橡皮筋
鋼尺
發聲狀態時的橡皮筋、鋼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鼓、橡皮筋和鋼尺,不發聲和發聲的狀態,我們觀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觀察哪里呢?)
師:實驗做好后請小組討論一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活動要求,我們來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學生觀察實驗,老師指導。
師:請小組材料員來領取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快,最認真。
教師隨機指導。
(4)小組匯報,老師板書
師:好了,請材料員將材料整理好,放回原處。
師:我們先請各小組派代表上來給我們來講解一下他們的觀察記錄結果。(及時給予鼓勵)
(請一小組的同學說老師板書,并結合全班交流)
師:鼓不發聲時的狀態是?(像是平靜的水面一樣)
生:不會動的;泡沫不會動。。。。。
師:發聲時的鼓是怎樣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師:泡沫為什么會跳舞?
生:因為敲過了;。。。。因為鼓皮(面)在動。
師:鼓皮是怎么動的?
生:上下在動。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呢?
(師板書畫圖鼓得振動)
同樣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鋼尺并且老師板書畫圖。
師:剛才同學們也討論過了,鼓橡皮筋和鋼尺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生:都在動,。。。。
師:其他小組呢?(請學生回座位)。
師:(觀察板書)它們的動有沒有規律,誰來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動;來回動;。。。。。。。
師:(概括)都在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是這樣嗎?(板書)
師:這樣的運動師怎么產生的呢?
師:我們敲,彈,撥都是給了這些物體一個力,在力的作用下(板書)物體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取個什么名字呢?科學家們稱它為振動。
師: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鋼尺產生了振動,聲音也就產生了。
師:那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呢?
生: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板書,箭頭)
2、觀察音叉的振動,更深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師提問: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師:(出示音叉)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師:那它有沒有在振動呢?你有辦法證明嗎?
(2)(課件打出)活動內容
師:老師這里也給大家帶來了活動要求。(投影出示)
師:按要求做好的小組就舉手,看哪個小組動作最快。
師:請材料員上來取實驗的材料。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指導。
(3)交流匯報
師:請材料員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師:不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是怎樣的?
師: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呢?為什么?
師:不發聲的音叉觸及手背是什么感覺?
師:發聲的音叉觸及手背呢?為什么?
師:音叉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三)小結提升
師:總結一下,聲音是由什么產生的呢?
師:剛才同學們不是說,聲音是由敲打產生的,現在我們通過實驗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敲打和振動與聲音的產生有什么關系呢?
生:我們敲打或彈撥等方法是為了用力讓物體產生振動,而振動才產生了聲音。
(四)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師:我們人說話發出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在哪里振動能找到嗎?
師:手輕按喉部。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其實聲音是從喉嚨里的聲帶中發出的,聲帶是很薄的膜,所以我們平時不要大喊大叫,要保護聲帶。要不然就發不出聲音了。)
2、師:我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聲音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3、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并說明理由。
師:(出示鑼)我在鑼上敲一下鑼就發出了聲音,你知道鑼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
師:為什么我敲了一下馬上停止,而鑼的聲音卻能響很長時間呢?
師:誰有辦法在老師敲完一下之后讓聲音也馬上停止?
師: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五)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剛剛這堂課上你學到了什么?
2、評價
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3、整理器材。
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敲打
彈
彈,撥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 振動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6
【教學目標】 第二課時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實驗器材 用力按壓、彎曲、拉伸等 輕輕擊打、撥動 我們小組發現
鼓
鋼尺
皮筋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新課 標第一 網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課后反思
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的原因,但是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并不理解振動會產生聲音。我在教學完這一課后,是很勉強地讓學生知道振動會產生聲音,而學生對于敲擊會使物體振動,并產生聲音。學生是很難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學中讓學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動會產生聲音的原因是我沒有充分利用反證法來證明振動產生聲音的原因。自己對于教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現,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現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 現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篇7
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創設情景、制造聲音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