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教學案例
關于利率,你們還知道什么?
………
因為這里老師用的是定活兩便的存單,上面的利率是,結果學生都沒有把利率說出來,在這里耗費了很多寶貴的上課時間。反思:一是應該使用一張定期存單,上面有明確的利率;二是強調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
師:同學們了解的還真不少,因為定活兩便的利率計算中要用到折扣,關于折扣我們還沒有學到,所以假設老師存的是定期一年,你們能幫老師算算到期后老師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該如何計算呢?
生:我能把黑板上的公式“利息/本金=利率”變換一下就得到:利息=本金×利率。
師:既然大家已經知道了怎么樣計算利息了,大家就來幫助老師計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師: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
師:剛才的利息公式,只能適用單位計算時間里的利息,怎么才能使它成為通用公式?
生:加上“×時間”。
師把公式填寫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時間(板書:×時間)
師:那請同學們再幫老師算算老師這兩千元存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
學生可能出現下面三個算式:
1)2000×2.25%×22)2000×2.70%×2 3)2000×2.70%
比較三個算式:1)分別讓學生說說列這三個算式的理由。
2)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小結:存款選擇的時間不同,利率也不同。計算時一定要選擇與存款時間相對應的利率。
師:但實際上我并不能拿回這么多的利息,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稅,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稅。
師:那老師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稅后利息呢?
學生計算后小組交流,生列式計算,允許用計算器。
然后歸納公式
稅后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20%)(板書)
小結:在計算時,要看清求的是利息還是稅后利息,再靈活選用公式。
關于稅后利息的計算最好還是建議學生用分步列式計算,先求出稅前利息,再求出應納稅額,最后再求稅后利息,這樣有利于學困生掌握,而且還利于學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時在遇到求應納稅額時,學生才不會混淆。
四、鞏固練習
1、基礎練習:
昨天,老師讓同學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為爸爸媽媽一年中多余的錢或者自己的壓歲錢填寫了一份存款憑條,現在請計算一下你的存款到期后可得多少稅后利息。
四人小組互相檢查對方的計算是否正確。選一到二位同學(實物投影交流)
這里既是一種實踐應用,也是對學生課前作業的照應,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又使學生通過解答,達到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2、練一練第2、3題,學生嘗試計算后,交流。
五、回歸實踐、應用知識
王大爺在2004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05年9月15日,老伴生病,急需用錢,你幫王大爺出出主意,該怎么辦呢?
讓學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時,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和別人借錢,等存款到期后,再歸還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壓,從銀行貸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歸還借款。
這里是本課的高潮所在,學生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或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六、總結全課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總評:
這節課總體上結構比較緊湊,各個教學環節銜接自然,教學流程順暢。老師創設的幾個教學情景,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就非常深刻。此外這節課師生互動的機會比較多,生成的東西也比較多,在數學課中也滲透了思想教育。這些都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