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體的體積
2. 展示學習目標,學生認讀目標
教師通過展示目標,學生認讀目標,這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學習的主要任務和要求,從而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帶著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學習下一步的新知識,學生就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也使教學變得更加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三)導入新課,實施教學目標
1.設疑:要判斷圓柱體積的大小,究竟哪個大?哪個小?到底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呢?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這里老師引導學生回憶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思考并回答。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導學生觀察,沿著圓柱底面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8塊。平均切的塊數越多越接近什么立體圖形?(放投影)演示給學生看以后,在讓學生動手操作,啟發學生說出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形體。同時引導學生觀察轉化前后兩種幾何形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圓柱的底面與長方體的底面有什么關系?圓柱的高與長方體的高又有什么關系?從而推導出圓柱體體積計算的公式,最后讓學生說一說圓柱體計算公式的推動過程。并板書: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出來,最后讓學生看書質疑。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完成從演示——觀察——操作——比較——歸納——推理的認識過程,讓知識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內化,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運用電化教學突破難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圓柱體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
(2) 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促進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得新知識。
。3) 充分利用電化教學,師生互動,通過演示操作,幫助學生找出兩種幾何形體轉化前后的關系。
。4) 根據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討論內容,分散難點,促進知識的形成。
3. 運用。
出示例4:先由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在解題時要注意什么?讓學生自己來概括總結,通過學生的語言說出:(1)單位要統一(2)求出的是體積要用體積單位。(演示答案師生訂正)
在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4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
出示例5:由學生嘗試練習,請一位學生板演,集體講評時提問學生,師生共同訂正后進行課后“做一做”練習,加強學習訓練。
(四)鞏固練習,檢驗目標
1.教材填表練習:集體訂正后,教師提問,這道題已知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求它體積,如果不知道圓柱的底面積,那還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才能求出它的體積?該怎樣求?
2.完成練習六第2題。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所學知識進一步轉化為能力,在練習中發展智力,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