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0到12頁《圓柱的認識》。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處理、教法學法分析、教學程序設計、板書設計、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處理
1、地位作用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學生在低年級已經感性認識了圓柱,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一些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體圓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為下一步學習圓柱表面積必備的基礎知識。
2、教學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給學生創設多元化的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基于以上思考,我結合我班學生實際情況,決定把“做數學”這一理念貫穿于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認知過程,形成圓柱的表象。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征和側面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制作圓柱模型。
(2)能力目標: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征,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4、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認識圓柱的基本特征;難點確定為體會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和底面之間的關系。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柱、小旗、彩色卡紙、小剪刀、透明膠等教具和學具。
二、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著和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游戲,誘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概括交流并讓學生應用知識大膽創新。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教學程序設計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這張紙站起來”的有趣游戲。
(1)課前我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告訴學生老師想讓這張紙站起來,接著給學生演示這張紙橫站、豎站都不行的情況。
提問:誰有辦法能讓這張紙站起來呢?
(2)學生動手讓紙“站起來”。
(3)引出課題----圓柱的認識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授業無趣,必不樂學。圓柱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非常熟悉的幾何體,如果課始再拿出各種形狀的物體讓學生辨認,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分散,會失去學習新課的最佳時機。而我這一獨具匠心的導入設計,“讓這張紙站起來”的有趣游戲,使學生興趣大增,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