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比例的意義
( )︰( )= ( )︰( )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關知識?能和同學做個交流嗎?
六、課堂作業
補充習題的相應練習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
6.4:4=1.6 9.6:6=1.6
6.4:4=9.6:6 6.4/4=9.6/6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12和25:30
因為10:12=5/6 25:30=5/6
所以10:12和25:30能組成比例:10:12=25:30
課前思考:
教材借助例題3中兩張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長與寬,來組織學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長和寬的比,接著寫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長和寬的筆,然后探究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這一環節處理結束后,教材又提供了這樣一個問題的探討: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面對這些問題可能很多學生被搞得有點頭暈了。在分析了教材和學生學習情況后,我想能否在這里做一些改動,讓課堂適當開放些,如出示了例題3的兩張照片后,提問:同學們你能寫出幾個不同的比嗎?然后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看看這些比有什么特點,能否有所發現。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很自然地引出比例的意義。
課前思考:
比例的意義是傳統內容,教材上還是承接第一課時中的放大與縮小來得到兩組比例。在教學方法上我還是比較傾向于采用潘老師的方法。分兩次提問,每次提問后可讓學生說說要我們寫什么與什么的比?等學生弄明白要求后再寫。如果放開,寫比估計學生是可以得到的,但對這4個比的處理要復雜了。
第二,在比例的導入中,潘老師的設計是:
(2)比較、發現: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
師:你是怎樣發現的?
(適當引導學生分別求出寫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我覺得上面的提問指向不明確,學生可能很難想到,是否改為:這兩個比相等嗎?你有什么辦法證明?
第三:為了節省時間,是否可以將化簡比與求比值的數據換用練一練中的題目,這樣學生可直接根據復習中的結果進行判斷。
課前思考:
和高老師一樣,我覺得求比值和化簡比可以采用練一練中的題目,一方面是可以節省時間,另一方面是由于求比值和化簡比是上學期學過的內容,有一部分學習困難生肯定遺忘了。整數比學生都會化簡,小數比和分數比需要和學生強調一下。練一練中正好安排了小數、分數、整數求比值。
在練習的過程中應該和學生強調,如果要寫出兩個數之間的比,特別是填空題,一定要是一個最簡整數比。
練習第7題,相對應的兩個量可以讓學生談談對這話的理解,然后教師再指出什么是相對應的量。
課后反思:
因為曾經教過以前的教材,所以感覺這一課的學習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應該不存在太大的問題,教學時應在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這兩個教學重點處多花時間,多從學生角度來設計教學。
結果實際教學時,我遺漏了一個環節即復習比值和化簡比,所以課堂上有些學生在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時花費的時間較多。新授部分,我在出示了例題3的圖片后,就讓學生根據已知的一些信息寫出不同的比,然后計算一下這些比的比值,再談論一下這些比又什么特點。學生們基本都能寫出不同的比并計算出比值,然后發現其中有些比的比值是相等的。這時,我就順勢向學生介紹了比例。這一部分的教學比較順利,緊接著就處理了后面的練習。教材安排的練習較多,第7題還未詳細講評下課鈴聲就響了。所以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類似第7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現在想來,在教學例題3時,我應該就滲透“相對應的量”,讓學生理解那些數量是相對應的,這樣就會避免在出現很多數量時不知道該如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