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比例尺的應用
x=40000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實際距離是400米。
課前思考:
這節課是學生在掌握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讓學生根據比例尺的意義來求實際距離或者是圖上距離。解決這類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應該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解答。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算法時,特別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實際距離的方法,幫助學生把握不同算法之間的聯系。
根據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學生的不同解法,可以歸納如下: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在計算的過程中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注意單位的統一。在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實際距離時,要和學生強調解設中單位還應該是厘米,因為圖上距離的單位就是厘米,所以要統一。
課前思考:
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是解答這類問題的關鍵,在理解比例尺時,一定要結合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解題方法的掌握。
教材上介紹了3種解題思路,但我覺得前兩種的思考方法是一樣的。且第2種思路中“比例尺1:8000,也就是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80米”,這樣的理解有跳躍性,我覺得還是讓學生理解為“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8000厘米”,最后讓學生看問題所求的單位名稱與計算結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樣,需要統一單位,這樣學生比較好理解。
用比例的方法來解答這類問題,可能學生對這樣的解法和方程解有一樣的感覺,怕麻煩!但作為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必須讓學生掌握,所以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準備讓學生這兩種思路都掌握。在以后的練習中,如果題目沒有要求解題方法,那么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答。
沈老師提出對比例尺的變式,我覺得不要介紹的好,學生只要用比例尺意義來理解,要么體會到是放大與縮小,用倍數來解答,要么根據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因為在變式中是將比例尺看作一個數來理解了,但學生印象中的比例尺是一個比。這個思維的跳躍太大了!我在前幾年六年級教學中使用過這種方法,效果不好!
課前思考:
潘老師設計的教案總體的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我基本采用這一教學設計。由于剛放過三天假期,所以我想大部分學生對于放假前學習的“比例尺”這一部分知識應該遺忘得差不多了。那么在課始部分我們就可以借助復習題幫助學生復習比例尺的意義,以及兩種不同的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例題7時,學生們一般都喜歡根據比例尺的意義用算術方法來求出實際距離。而用列比例式求實際距離的方法,學生不太容易想到。課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里要關注學習困難生的學習情況,當列出比例式后,可以再讓學生說說比例式中的兩個比分別是表示哪兩個數量的倍比關系,為什么它們可以組成比例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