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比例尺的應用
練習十一的第5題是讓學生自己確定比例尺,課前需要學生了解自己家離學校大約有多少千米,還需要指導學生量一量教材上第5題的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分別是多少,然后再確定比例尺。
練習十一的第4題也需學生自己去準備一張中國地圖,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編一道實際問題。由于學生所準備的中國地圖的比例尺是不同的,圖上測得的上海到北京的距離也是不同的,但通過計算學生會發現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卻是相同的。
課后反思:
上完這節課,感覺自己課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夠充分,沒有仔細閱讀教材。雖然解決這類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而且學生基本上都會用計算。但是這節課還是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的方法。從學生完成的作業質量來看,一開始很有必要讓學生用比例式來求實際距離或者圖上距離。因為盡管課上一再強調在解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單位,但是在練習中仍然有很多學生沒有注意。在學生熟練了以后,接下來的練習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完成。
其次,我本來認為根據比例尺的定義可以得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這兩個公式,正如高教導所說上完兩節課后,感覺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根本不需要學生去記憶,學生自己理解了比例尺的含義之后,自然而然會解決。如果強行讓學生去記憶,太匡死學生的思維了。
在練習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求長方行草坪的面積或者是操場的實際面積,但是題中卻沒有明確具體的單位,有的學生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有的學生用平方米做單位,我和學生討論后的想法是是因為沒有明確要求,兩種答案都可以,但是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用平方米做單位更恰當些,不知道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
課后反思:
應該說現在的教材中關于比例尺的應用凸顯了比例尺的含義的理解,當學生對比例尺的含義真正理解了,那么他們就會靈活運用比例尺的含義來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在學習例題7時,兩個班中的大部分學生都馬上想到了根據比例尺1:8000,說明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8000倍,那么從題中已知的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圖上距離是5厘米就可以指導實際距離是5厘米的8000倍,所以很多學生都用5乘8000來計算。這樣的計算方法比較簡便而且容易理解。如果老師不規定他們用比例來解的話,一般學生都不會去主動選擇這種方法。課上,我也沒有特別強調后一種方法,但在作業中我請學生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其中一題。結果發現在設實際距離時出現單位名稱不統一的情況,也就是說將兩個單位名稱不一致的數組成了比。這一問題要及時解決,還是要引導學生從比例尺的意義來分析錯在什么地方。還有不少學生直接根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系來列算式計算,應該說這種方法是最簡便的,但在書寫格式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如150千米除以5厘米等于30千米,這樣的表達值得探討。不知這樣書寫的學生是否真的理解這一算式的實際意義是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30千米。
沈薇老師談到的操場的實際面積的單位名稱,我想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們能理解應該用平方米比較合適,只是在解答時往往由于懶于改寫單位名稱就出現了用平方厘米表示操場的實際面積,這樣做不能算錯,但顯然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