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8—19頁的例1,完成第19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五的第 1—4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教學重點 1. 讓學生從整體上體會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了解圍成圓柱或圓錐的各個面。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教學難點 認識圓錐的高。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各一個,及多個圓柱形的物體(如罐頭盒、茶葉筒、藥盒、藥瓶、紙盒等);讓學生也收集幾個圓柱形的盒子,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第125、127頁上的圖沿邊剪下來。做一個圓錐的模型,并讓學生收集一些圓錐形的實物,教師準備一個圓錐形物體,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
1.出示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等幾何形體,
問:你能找出我們已經認識的形體嗎?
(學生可能會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你還記得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什么樣的特征嗎?(生回答)
(舉起圓柱和圓錐)你知道這兩個物體叫什么嗎?猜猜它們各有什么特征?(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2.圓柱和圓錐到底有什么樣的特征?學習了今天的內容就知道了。(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
1.圓柱的認識。
教師出示幾個圓柱形的物體,“大家注意了,你們看看這些物體跟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請大家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跟老師一樣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感覺它們與長方體有什么不一樣?
讓學生拿著圓柱形的物體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而圓柱則有一個曲面, 有兩個面是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等等。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
教師:現在我們沿著這些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線,于是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形。隨后教師演示得到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線。
然后指出:這樣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柱體的幾何圖形。
教師:請大家再觀察一下,這些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點?(同桌交流后,在全班說一說)
引導學生發現:圓柱的上、下兩個面都是平面,并且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教師指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圖上標出底面以及兩個圓的圓心o。
同時還要指出:我們所學的圓柱是直圓柱的簡稱,即兩個底面之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高垂直于底面。
接著讓學生用手模一模圓柱周圍的面,使學生發現圓柱有一個曲面,由此指出: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讓學生看圓柱形物體,指出: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然后在圖上標出高。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全班交流后使學生明白:圓柱的高有無數條,他們都相等。
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同桌的兩名同學相互指出圓柱的兩個底面、側面和高。
小結:圓柱的特征(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
上、下兩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