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臨床分析觀察分析報告
一、提問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教師首先應認真鉆研教材,把握知識要點,設計的提問既要無知識性錯誤,又要做到難易適中,循序漸進;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又應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層次性原則。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因此,在課堂上設計不 同層次的問題,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答問的機會。教師所提的問題,對優生可合理“提高”,對普通生可逐步“升級”,對后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胃口。提出問題后,宜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后或個別解答,或小組代表回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答問的機會。高深或靈活性大的問題問優生,優生經過思考回答出來,有助于啟發全體學生的思維;基礎題、綜合題 的提問是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成績中等的學生,這樣做可以吸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還要十分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多思維互動,培養學生有意義的交際能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對答問的評價,要及時、準確、積極。評價要及時,要指出其正確與否,評價可教師評價,也可適當放手,讓學生評。要體現激勵機制,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根本,從而提高答問興趣及質量。好的評價能使師生的思維融為一體,使教學活動有序和諧,學生能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3.興趣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問題,特別是精巧問題,能夠吸引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維,觸動感情,提高興趣。因此,提問的設計不僅要以知識點的落實為依據,還要善于在解決問題中提出問題,創設境情,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4.雙邊性原則。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它常常是教師通過最初的提問引導出學生最初的反應和回答,再通過相應的對話和交流,引出教師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對學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評價。課堂提問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彼此溝通的雙邊活動。一方面要求教師全神貫注地介入雙邊活動中,通過重復、追問、更正、啟發、評價等手段,逐步引導學生向更新領域、更深層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可以采用角色轉換的方式,讓學生當一回老師,以營造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提問的方法
課堂提問的方法大致有:直問法、激問法、比較式提問法以及聯系式提問法。
直問法即對學生直接提問,這種方法往往用于概念的提問,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激問法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比較式提問法有利于啟發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不同認知對象的結合點和不同點,對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并能強烈地感受到知識對象之間的聯系和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