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說課設計
(二)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1、動手操作,自主發現
然后,我直接拋出問題:那么,這個圓柱的側面的面積你能求嗎?
在學生自主探究以后,我點撥學生發現長方形紙的長和寬與用它卷成的圓柱形紙筒的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這樣抓住新舊知識內在聯系,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后及時動腦思考,不僅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嘗試探究,引導發現
教師先揭下兩個圓片上和卷成的圓柱側面的雙面膠條,將圓柱組合好。然后提問:誰愿意到前面來摸摸這個圓柱的表面?
然后小結:他摸過的所有這些面的面積的和就是這個圓柱體的表面積。
接下來我請學生以同桌為單位,想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的表面積。
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我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在本環節中,在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中,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張揚,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實在的體現與培養。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的親歷探究實踐中得到了突破。
3、及時鞏固,內化知識
在教學重點基本突破后,我聯系生活實際投影出示例4的廚師帽,讓學生認真審題,并說廚師帽有幾個面,再計算出用了多少面料,學生計算完后,要求得數保留整十平方厘米。啟發學生看書發現新問題,討論計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時,要用“四舍五入”法還是用“進一法”。從而使學生理解“進一法”的意義。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嘗試應用,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因而我設計了多樣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注重了基本訓練,又注重了能力訓練,在形式上注意新穎、多樣,在內容上注意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這樣既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又能兼顧大多數學生。
(四)總結提升,思維延伸
在課堂小結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能求出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讓學生充分思考、繼續動手操作,將學生的思維向廣度、深度延伸。(例如,可以把圓柱切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由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 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聯系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把圓柱的兩個底面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后拼成一個與側面同長的長方形,然后與側面再拼成一個大長方形,那么整個圓柱的表面積=底面周長×(圓柱的高+底面半徑),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
這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的,還使學生親自參與了對新知的探索,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并對舊知進行再創造并萌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也有利于挖掘優生的潛能,還能為求圓柱的體積埋下伏筆。將課堂的尾聲又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六、說教學手段
本節課,我充分運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手段,使學生明確圓柱側面積與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自己探究出求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方法。
七、說板書、板繪的設計
板書采用了圖示式的設計,直觀展示本節課的知識點,與舊知的關系也表現得清晰、明了。有利于學生系統、清晰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同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都用紅色顯示,更加突出了本課重點,體現了板書的記憶理解功能。